![](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50daf6102cd84507.jpg)
昨天我们欣赏了《齐风》,它是从齐国采集的诗歌,共十一篇。大约是东周初年到春秋时期的作品。
齐国是老牌诸侯强国,它的先祖是姜子牙,待到齐桓公时期,成就了春秋首霸的伟业。
虽然此时的齐国已不复往日的辉煌,但大国的气象犹存。
所以,季札对《齐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
接着,我们又欣赏了《豳风》,季札评价其博大坦荡,欢乐却不放纵。
《豳风》共有七篇,其中的每一首诗都与周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季札说这是周公东征时代乐歌。
接下来,我们开始欣赏秦国音乐,看看《秦风》有何特别之处。
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
接下来,鲁国乐工为他演奏了《秦风》。
《秦风》是秦人、秦地的土风乐歌,共十篇,同样是《诗经》中风的范畴。
我们熟知的那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出自《秦风》。比起其他国家的诗句,风格确有很大不同。
对于《秦风》,季札对其倍加推崇,他说“此之为夏声”。
那么什么是夏声呢?夏,就是华夏,那时候把中原地区称为华夏,四周叫蛮夷戎狄。
华夏是正统,所以夏声,也就是正统的声音。
季札说:“这乐歌就叫做正声。能作正声自然宏大,宏大到了极点,大概是周室故地的乐歌吧!”
为什么季札说诗经当中的《秦风》是周王室故地的歌声呢?
因为当年周王室东迁,秦襄公派兵护送有功,被封为诸侯,而秦襄公是春秋时期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
平王东迁后,便把周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了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为日后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我们知道,周得天下之前就在岐山,西岐,是周朝的古都,周王室的发源地。
有个成语叫“凤鸣岐山”,关于它还有个典故:
传说,在周朝将兴盛前,岐山有凤凰栖息鸣叫,人们认为凤凰是由于文王的德政才来的,是周兴盛的吉兆,所以凭此瑞祥之兆,文王举义兵,伐暴虐之商纣,周开八百年之国兴之运。
岐山乃周之旧地,而秦正处于周旧地。所以,季札的言外之意就是,这才是正真的华夏之声,秦风的曲调竟然跟周王室鼎盛时期的华夏之声一样,想必秦国的国力也会日益强大,强大到一定程度后,应该就能达到周王朝鼎盛时代那个样子了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524bd124bb3f9a1d.jpg)
据我们对秦的了解,当时秦国国力是春秋时期四大强国之一,应是排在晋、楚、齐之后第四的位置。
虽说秦国在中原诸侯国中实力名列前茅,但因其文化落后而被中原人所鄙视,甚至以蛮夷待之。
因秦国被封在岐山以西,与西戎诸部相连,加之与“夷蛮”接触交流频繁,“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自然会被当地的蛮夷之气感染。
在春秋各国的发展都努力中原化时,只有秦国背道而驰,在吸收了大量羌戎人口后,秦国的文化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的性格变得粗犷野蛮,筑成了老秦人狼一般的性格。
秦人在西部发展800年,特别是周王室东迁后,拥有了西周故地,在文化上传承了周文化,因此秦国是周的最佳继承人。
平王东迁,迁走的是王室、贵族、工匠、乐师等,但仍有大量的周朝遗民不愿背离故土。
秦人打败戎人后,正式立国,且是周王室亲自册封的大诸侯国,因此,那些没有迁徙的周人自然就全部归附秦国,成为秦国民众,秦人与周人经过数代的交流融合,这些周人全部成了老秦人 。
由于秦人的文化犹如一张白纸,于是全盘继承了西周的所有文化制度,所以才有了秦周同源,并发展成为了全新的、独特的秦文化,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
秦承周制而立国成霸 ,秦又历商鞅变法改制而强国。
而反观中原的周文化,始终坚守旧制,且已礼崩乐坏,如强弩之末,日照西山,最终归于灭亡。
秦发源于周,充分继承了周的文化制度,因此秦代周,民心所向,天命所归,亦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从未去过秦国的季札,只凭礼乐就听出了秦国的潜力与精神风貌。就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未出草庐而知天下事,实乃神人也!
也正如季札所预言的,三百年后,秦人果然唱着高昂的《秦风》一统天下。
关于秦国,要聊的话题实在太多,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到此为止了。我们明天继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48d4fce9cd3d7fbe.jpg)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