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盛夏的一天,我突然想,我们真正应该相信的道理究竟有哪些呢?
各种俗话、鸡汤、成功经验、人生总结,零零散散、似是而非、不成系统,因此我想追根溯源,到我们中国人思想的源头去看一看,当然,这个源头不只是孔子,但孔子的儒教思想是影响最大的。
于是我花二十天的时间评析《论语》,用我粗浅的知识发表一下看法。知识这个东西,只有学习并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自然的运用,才算是自己的知识,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才胆敢发表一下看法而不觉得惭愧,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吧!
孔子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并不大,人生也说不上成功,为什么对后世影响这么深远,去除统治阶层的“愚民”目的、一些别有用心儒教徒的利益驱使、一些头脑僵化之人的“坚持不懈”,其“一以贯之”的“仁爱之心”,才是人们所推崇的。
有“仁爱之心”的人是很多的,但能够发现它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能够不偏不倚的去保持它,并且一生去推行它,留下长久传颂的、精炼的语言,这是很少的,可以说,这正是因为他所贯彻的就是“思无邪”吧!
后人把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发挥,比如有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思想,有了“理学”这个东西,一个好的思想到了一群“卫道士”手中,越来越拘谨和教条化,他们对本质的东西没有天赋,就只好坚持形式了。
中国从汉代开始推行儒教思想,出于稳定政局的目的,当权者选择儒教中的忠君思想,一心想要束缚人的思想、鼓励无条件的忠诚、打击独立思考、压迫女性,结果到了近代,这种文化导致我们国家落后挨打,经过这么多年,才又慢慢发展起来。因此我们对儒教文化存有矛盾心理,一方面它是我们文化的根基,一方面它又导致我们落后。
我从《论语》中看到孔子的思想的确有所偏颇,不重视劳动生产,不研究富强国家的具体手段,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人的思想和言行上。
孔子希望在当时的社会组织架构下,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君主以仁道治国、大臣以忠信辅君,在社会上推行礼乐,这样社会就安定了,这是一种理想。但实际上,孔子开出的“药方”并不能治愈当时的社会,在后世,也从来没有实现过这样的理想社会。
如果一个理想,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实现过,如果一种思想,一直以来完全遵守的人都很少,那么我们还要信奉它吗?如果国家的统治者说,你们要遵守这个思想才是高尚的,而本质上,只是要求你不反对他,听他的话,维护他的利益,那么你衷心的相信这个思想吗?
实际上,正是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也有这样的理想,才让这种思想继承下去。如果说理想的社会是“居中”的树干,那么现实社会就犹如藤蔓一样在周围盘根错节的向上生长着,有时候远,有时候近,我们一直走在不完美的道路上,但理想却一直都存在。
孔子没有讲社会架构怎么搭建、怎么发展经济、与外部竞争如何实现,因此他的理论是不全面的,但是他对个人修养的论述,对教育的实践,则是非常值得肯定和继承的。
在个人修养上,孔子详细讲述了学习的目标和方法、性格的培养、言行的规范,人是一个系统,我们怎么认识世界、辨识环境、看待自己,对待别人是必须要学习的。
孔子有思辨的思想,对于不同性情的优缺点,不同品格与行为的关系,不同的管理方式造成的影响,他都能够明确而简练的总结出来,这对于知人、识人、用人都很有帮助。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敢于接受学生的质疑,能够面对他人的批评,以身作则,是教育方面的天才。
我把知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道,二是基本规律,三是适应时代的学问。就当前我对知识的理解来说,佛教在第一层,道教在第一、二层,儒教在二、三层。
所有的历史文化、传统知识,我们都应该定期的去整理它、归置它,让它适应我们最新的知识体系。对孔子的思想,我们同样应该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而不是求全责备。选择对我们有用的,这就行了。
评析《论语》,让我看到一个鲜活的孔子,他是一个睿智而真性情的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果与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我也愿意成为他的学生。
顺便说一句,我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基于信息系统,可以用“一段代码”来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