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冥想,第一次见到这个词是在去年的大概五月份,我记得那个时候刚接触一个线上社团学习,有很多精进的小伙伴在朋友圈里分享关于冥想的益处。
当时的自己认为这个距离自己很远,所以选择性的认为会与自己无关。但是潜意识里的那份关注应该一直并未走远。
【邂逅】
今年的5月份开始用樊登App听书,也多次听樊登老师讲书讲到过冥想。所以为自己冥想的种子发芽又施加了肥料。
一次偶然的机会,为了激励自己听书的效果。所以跟小姨约定要一起分享听书心得,让知识更容易吸收消化。
如果要分享,要说出为什么这本书值得推荐,这本书可以带来什么。结果冥想成了这次聊天的无心插柳。
小姨说原来看书都不太喜欢购买工具类的书籍,但是最近在樊登读书会的APP听了好多都是工具书,而且跟心理有关。
好多书里都讲到了关于如何接纳自己的不完整,跟自己不好的状态和平共处,以及用正念引导自己。
当影响到情绪的时候,要告诉自己允许、接纳。
这些理论和瑜馆的老师讲冥想时候的允许是一致的。”
听到这里,特别欢喜,我想我内心的小种子已经开始萌芽,果断和小姨要了导师的微信,用行动开启这段旅程。
【偶遇】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悦心老师,老师很耐心的询问过我是否有过基础,为什么要加入冥想之后,对我做了关于冥想的基础普及。
当然声音也很好听,让我这个突然闯入者,减少了忐忑和不安。
语音、微信、文章对于冥想知识简单铺垫之后,我加入到333冥想行动的第四期。
333是冥想的入门,每天3个3分钟,坚持30天,可以帮助建立冥想的习惯。
【错过】
30天,我以为我可以做到。但是从开始很兴奋,因为过程很敷衍,所以结果很不完美。
刚加入的时候觉得每天3分钟,其实很容易的,但是我还真的小瞧了这其中的奥妙。
每次冥想都是心猿意马,一会儿幻想一会儿走神亦或者是犯困,反正一直觉的自己是本期冥想营里的问题小孩(其实这一切都是不接纳自己的表现)。
每天的群内打卡也是忽早忽晚,和我的冥想一样不得章法。所以大概坚持了半个月,就放弃了。
月底冥想进阶,我被小姨甩到了一阶。对于这个结果,自己是不太接受的,也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坚持都做不到。
【追回】
沮丧不满各类负面情绪夹杂而来,但是仔细想想悦心老师说过的“接纳”“当下”。
马上调整状态,一次做不好怎么了,只要愿意继续,我知道自己可以。
所以到第五期招募的时候,我又一次报了名,并且告诉自己和悦心老师,这次我一定可以。老师回复我说“放轻松,简单做就好了”。
是啊,简单做,不设限,一直在当下,我想这就是冥想的意义。
当找到这个意义之后,做起来其实真的很容易。
每天3次坚持30天,7月底我进阶了,很开心,阶段性胜利,拿下一片高地。
得益于自己冥想日记的仪式感,得益于小姨的推荐,得益于老师的耐心专业指导。
7月开始之前 ,又很认真的反复听了关于冥想到底是想还是不想,关于冥想习惯建立的注意事项。
关于老师说的当下和接纳,不同时间不同次数的反复听,感受是不一样的。
从5月份的误打误撞,到7月份的从容淡定,这个转变最大的原因就是内心知道我这样做的意义。
更愿意去相信这份相信的力量,再一次开启尝试之旅。
第一个10天,老师说我们不需要刻意的去做什么,只是单纯的去接受、去接纳。
不需要刻意去想坐姿是否正确,呼吸方法对不对,只需要知道自己的感受。
不论是好的或者是坏的,任何感受都是你自己,不排斥不批判。
不用去想如何如何,只是单纯的去做,按部就班的“坐着”就可以了,看看会发生什么?”
老师说冥想是一个工具,就像一个练习场一样,我们在这做的练习,是在对心做一个新的习惯的训练。
我们只有一个心,把它训练好,它会在其他的事情上自然映现新的面貌。所以我们会发现,生活种种都在变化。这是必然的”
听了这么多老师说,其实好多小伙伴可能跟我一样,懵懵懂懂,不太明白。这个时候老师又说
“当你很迷惑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只要能坚持做,就会清楚”
瞧瞧,老师其实说的都是大道理,所谓大道至简。
不论什么事情,行动肯定最重要。做起来其实很容易,想象的才会更加难。
刚接触一个新鲜的事物,遇到陌生感和无所适从也是正常现象,老师说这个时候更需要内心的简单对待。
无论目前感觉怎么样,只要每天都在行动,就是在前进,时间到了就顺畅了。
老师还是在讲冥想,但是这又何尝不是在说工作、说困难或者说人生中的其他事情呢。
这个时候我有些懂了,冥想果然是工具,是我接纳人生,遇见美好的工具。
在第一个10天里,主要是放松,让身体松下来、让呼吸松下来、让意识松下来,让你的心松下来。
总之就是让我们整个人都轻松起来,只要松下来了,就比紧着好,松了之后才能更容易找到觉知。
就像做事情,只有不紧张才更容易更快速找到方法。
通过老师的引导和鼓励,10天做下来其实很容易。
刚开始的坐,会经常感觉到后腰背的僵硬,就像皮肤下面的筋骨打结了一样。
而且在前5天的冥想中几乎每次都会产生联想,东想想西想想。老师说要有意识的去引导自己,避免产生联想。
慢慢的慢慢的,我闭上眼睛可以觉察到自己坐骨和垫子的温度、掌心的湿意还有身体下肢的凉意。
随着觉知的敏锐度提升,冥想的时候思绪也不再乱飞了。
听觉似乎也更敏锐了,竟然可以听到楼外树上的鸟叫声和马路上的喇叭声,但是周边的声音竟然也不会惊扰到我。
我自己的自我意识更强,也更能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并存而互不惊扰,很惊喜有这样的发觉。
带着这份喜悦,又开始了第二个10天。
在第二个十天开始之前,老师说
“我们已经开始熟悉冥想练习的形式,一开始的慌乱不知所措也都在消失。
在第二个阶段,我请大家在冥想中建立一个新的心态和角色:观察者。
放下我们对于“好”“坏”的固有执念,放开自己,去全面的“观察”自己,而不是纠结在有无杂念,感觉好不好,这样狭隘的“点”上。
事实上这也不是冥想的意义。冥想的意义是一种新角色的建立,我们的内心中是否可以更为中立观察自己。
有杂念的时候,呼吸是怎样的,身体是怎么样,当天的心情如何,气候如何,发生了什么事?
练习过后,心境如何,思维状态如何?这些都不是好与坏那么狭隘的,是我们不设限的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
就这样,我带着好奇、开始观察和发现自己,这个期间我又开辟了新的冥想点。
可以是办公室可以是车上,可以高坐位可以低坐位,也可以穿插于我的瑜伽前后。
让冥想贯穿我的生活、工作、学习之间,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为自己意识、专注留一席之地,留片刻时光。这个感觉很美好!
渐渐地,我知道如何呼吸让自己放松,知道哪个状态可以让自己的脊柱更加延展。
将冥想中的接纳和观察带入生活中,启动对自己的好奇与观察,面对以前觉得没什么可考虑的“必须如此”的事。
停下来问一下自己,真的必须如此吗?原来其实还可以不必须如此。和自己和解就是和这个世界和解,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就会收获更美好的各类关系。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说到,你永远拥有选择权。
此刻我选择相信,相信这份美好。所以当有朋友质疑我说,冥想其实不该是3分钟啊,你会不会被骗到什么道教组织。我是熟悉冥想的,我有冥想的基础和很多理论知识。
如果是以往,这个关心可能会对我造成影响。但是现在熟知当下的我知道,当下的自己有自己的判断的依据和选择相信的信心。
感恩朋友的关心,但是小马过河,终需尝试。
老师说“冥想是一种放松而专注的状态。”身心紧张都会影响冥想的效果。
因为我的相信和善意,让我接下来的冥想更为受益。
觉知到呼吸所带来的全身放松,觉知到前期困扰我的后背打结点竟然悄悄消失了。
5月份刚开始尝试的时候的困顿,在本期的练习过程中,竟然一次都没有出现过。
反而是越发的清明有精神,哪怕我现在早5晚10无午休,也能全天精神饱满。
我想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冥想,离不开自己的那一份悦纳。
第二个10天里用中立者的身份观察自己,启动一个观察者的身份。看自己和自己与周边的一切,没有批判,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打破思维惯性,远离冲突、焦虑、恐惧、紧张和无法放松。尝试做自己的旁观者,面对内在的念头,允许、接纳,也不是纵容,教会我们看见,教会我觉察。
第三个10天:这个阶段既没有第一个阶段的思绪翻飞,也熟悉了第二阶段的观察状态。
知道如何用正念引导自己的意识,觉察自己的呼吸以及呼吸所带来不同身体部位的放松,要分享的似乎也没有前两个10天里那么多了。
老师对于我们的点评也不如前两个阶段密集了,只是强调学会放下。
放下是什么,怎么放下,我还在体会。
似乎一切已经趋于平常,波澜不惊。只是生活中从此多了一个称之为冥想的习惯。
未来,我相信总有一天,冥想不再这般虚幻。
会教我将这份心态带入到生活里、工作中,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任何一个时间里,任何一段关系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