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21764/d9ca0de6eb14a10d.jpeg)
---谨以此文缅怀唐山大地震逝去的人们
儿时,不知大地震为何带给那么多人伤痛,带给唐山人那么多难忘的回忆,带给全国人民那么大的震动。
及至成人,所有唐山大地震的信息林林总总地汇集起来,快成一部纪录片了。当然这部记录片的“制片”、“导演”、”演员”都是自己。
只是话题沉重。
难忘7.28。
儿时,也就6岁。
黑白胶片的镜头
漆黑的夜,我在自家大门口前,被堂姐抱着,瑟瑟发抖。那时,可能是冷或者吓得,因为大人们都惊恐地望着黑洞洞的房屋,眼睛里满是恐惧和惊异。孩子们多偎依在大人的小腿旁。小一点的象我,被大人紧抱着,全身发抖,眼睛满是惶恐。
补充镜头
“你呀,被你大姐抱着,浑身得得得打哆嗦,我抱着你小弟,顾不来你。”妈妈回忆。
广角镜头
也不知是什么时间,在村西前山脚下,盖起了一山坡简易棚子。一村的人,很乱。脸上仍旧留着惶恐的神色。孩子们任何时候都是天真的 。地震带来的影响好像同 他们无关,跑来跑去的,穿梭在地震棚中。也许 ,这是难得的欢乐。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21764/7b66f1892a7470d8.jpeg)
分散式镜头
不知何时。我们从前山搬了下来。一大家子,在老院儿的菜地上,搭了一个大通铺。通铺20多米长,用柏木杆做框架。一米高的地方,铺满门扇,四周和顶,用苫布封闭。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父亲的几个兄弟们合建建的临时棚子。
这大通铺,我们不知住了多长时间。我家就搬在原正房前的一个小房子里。
这个房子又升级了,下面是砖,上面有屋顶,是泥巴秸秆和油毡。
那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天两头停电后,可以玩蜡烛,玩煤油灯的火苗。
如是,过了一年。我们终于可以搬进正房了。那个惨遭地震魔爪的 正房。
其实所谓的正房。我们只有间半,那另一半儿,二伯父一家住的。厨房是两家灶台正对的一间。
正方的两个大山,分别用一根木柱支撑着。木头的顶端,用半尺长大铁钉定着 的。东大山上有几道裂缝,从上到下,手指宽,象几道闪电。那都是地震的杰作。至于西大山也是如大蚯蚓似的爬过似的,往常淘气画的粉笔画都象遭遇拍打似的,活生生分开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21764/71f9b754762e3ef2.jpeg)
分镜头之一
正房的隔壁是大队的院落,紧挨我们的是两间铁匠铺。由于是干打垒的墙,墙体大半往里坍塌。两间屋顶,有一半塌落,10几公分厚的焦渣灰块,象被大铁锤凿的一般,出现断茬。有的掉落铁块上,有的搭在裸露的榆木檩子上。
分镜头之二
顺着老宅往北,有一条胡同那是我常到叔伯家必经的路。
两道一人高的墙,墙上有茅草,墙根夏天时还有苔藓,地衣,偶尔看到小猫在上面窜来窜去。邻家的瓜秧会爬上墙头,争相开着黄花,柿子也会伸出枝来,小柿子青涩溜圆。。。
可这一切都毁了。
两道墙大半倒塌,乱石横七竖八地躺着,诉说遭遇的不幸 。至于哪些瓜秧偶尔露出一节瓜藤。柿子树还好,只是被乱石砸破了皮。。小猫在石堆上凄婉叫着,不知发生了什么。。。
又过了几年,镜头聚焦推到80年代初。
老宅终于拆了,在拆老宅的东西房山时,我们都惊呆了,石头都是分离状态,活动的,没有任何黏合。真不知道这几年它们是怎样挺着房盖的。
还好,人们都搬了新居,再也不用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
到那时我才明白,我们那场灾难叫唐山大地震。
只是我们那里距离唐山100多华里,影响不是特别大,但足以给我的童年产生难忘的印记。
后记镜头一
在我十四五岁时,每逢暑假总会有个伙伴找我玩。他叫兵 。按辈分排管我叫舅。他比我还大,有一把会发光的枪,也许,现在这没什么稀奇。可那是80年代初的农村,这可是稀罕宝贝。我俩拿着枪,脸上贴着发光的萤火虫,挺吓人的,但玩的不亦乐乎。
我常看他到的母亲,也就是我大爷屋的堂姐 ,就是看不到他爸。
有时,我就问兵:“怎么看不到你爸呢?”
兵立刻敛住笑容,不吱声了 。
如是几次,他都不高兴。每次都要沉默好长时间,眼睛里还泛着泪花。
终于,有次他生气了,你以后再提,我不跟你玩了。
后来,我问妈妈。妈妈说他爸,你大姐夫砸死了,就是大地震,你大姐带孩子们都跑出来,发现你大姐夫没出来。等震后 ,你大姐疯了似的扒,人早没气了。。。你理解小兵生气的原因了吧。我点头,沉默,为兵的不幸。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21764/e80b0d353295fd0d.jpeg)
后记镜头二
我和妻结婚后,才明白她爸的死因。
她爸是在唐山做建筑短工时,砸死的。以前,我一直未好意思问。
妻讲她爸是手艺人,心灵手巧。她爸在时,她们兄妹三人可快乐了。由于挨着水库,捕鱼,做鱼阵,每天都可以煎鱼吃 。她爸还打了一条木船,载着她们到水库中央玩。
一切美好,都在那场大地震后画上句号。
她父亲的尸体是在唐山一家小旅馆找到的。尽管保存完好,但是早已没了气息。
亲戚们把他拉回来,由于大地震造成人心惶惶,仓促地用一张塑料布一裹,草草地葬在水库边的老坟地。
家人们除了失去至亲的悲哀外,更多的是生活的艰难。她当时才8岁,哥哥11岁,妹妹3岁。一切的重担都压在她母亲身上,她们也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体味人情的冷暖。
她讲,由于妈妈太累,哥哥和她都只小学毕业,就帮妈妈下地干活了,也是为妹妹上学攒学费。
没有父亲的日子苦啊,她说她上学时就爱语文,写的作文常被老师当范文在班上读,她心里美滋滋的,那是她最快乐的时光。
可是为了母亲少受点累,她不得不辍学。
“我那时可舍不得呢。”妻现在讲起,有时还哽咽。我安慰着妻,也能想到,一个家庭如果失去父亲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孩子她所能承受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苦痛,更多的是经济上的拮据,足以改变人生的轨迹。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21764/924a9fcffd47a712.jpeg)
后记镜头三
我八九岁时,父母已带我下地干活了。我村有一个大山沟,有十多里长,两三里宽。我那时记得沟里驻扎着好多军人,乌压压的一片片房子。穿着绿军装的军人进进出出,可热闹了。
我和小伙伴常到部队玩。因为那里有好多新鲜玩艺儿。
从那时,我生平第一次认识大卡车,吉普车。
也从那时起,我和部队的孩子一起上学,结交成朋友,直至他们小学毕业。
可令我困惑的是部队是从哪来的,以后又因何一点点都搬了出去。
后来,才知道,这是87***部队,是因为唐山大地震,从唐山撤过来的,整整一个军。后来搬走是因为原来坍塌地方已重建。直至后来只剩个雷达站。
近些日子,我回老家,原来军队驻扎地多已复耕,处处是绿油油的梯田和树木庄稼。一
在装有雷达站的山,盘山公路还在,但已荒芜。据说雷达已拆卸了,不需要在上山运输给养了。
而山下那白白的象蒙古包的圆冢还在。
而且越发醒目,早知道它是一座坟冢,也知道它是部队休建的坟冢,但不知是何人的坟冢。
那日,我怀着莫名的心情靠近了它。
白色坟冢已被蓝色钢瓦遮盖,墓碑在北。
墓碑有一丈余,上面工工整整的雕刻着名字,还有年龄,高者60幼者两三周。凡百余人。其中最后,还有用黑油漆补上名字两位,可见是后人祭拜者所为。
碑文描述死者的原因。公元1976年7.28赫然在目。
我瞬时明白了。这场灾难所留给人的创伤无处不在。
坟前,有纸花在飘,我默默地望着坟冢,感叹人间无常。因为我看到一连有几个相同姓氏在一起的名字,或许那是祖孙三代吧。一晃40余载。
最后,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白色的坟冢。
后记总广角镜头
唐山大地震是一场人类自然灾难的浩劫。死亡246769人,重伤16.4万人
唐山市区几乎夷为平地。
在这一年,也是多事之秋。有三位伟人逝世,周恩来、毛泽东、朱德。
在这一年,我国粉碎了四人帮,也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
如今,英雄的唐山人民不仅建造了一座新城。而且,以GDP河北第一的名次成为冀东名城。
如今,人们走在广场,抗震纪念碑巍然耸立,告诉人们不要忘记过去。抗震墙上那一个个名字,就是我们的亲人。抗震纪念馆那一幕幕惨景犹在眼前。
这一切,我们当然不会忘记。
大自然给予我们无法弥补的创伤。
但我们用辛勤的双手去开拓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凤凰城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五湖四海的宾朋。
凤凰涅槃。凤凰涅磐。凤凰涅槃。。。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21764/9237246742b077ee.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