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先生好像特别喜欢孩子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真”,比如他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这样写:“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你甚么事体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你的号哭的悲哀,比大人们的破产,失恋,broken heart,丧考妣,全军覆没的悲哀都要真切……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读到这里,我不禁汗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人身上孩子般的“真”慢慢离开的呢?我还能拥有孩子般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吗?
同事的儿子上幼儿园小班,那天她很无奈地告诉我孩子“被请家长”了,原因是他上课的时候不好好听讲,讲话、捣乱,被老师批评后竟然“不思悔改”,还赌气地转过身来屁股朝着老师。同事在叙述这一切时,脸上既有恨铁不成钢的恼怒,又有一丝忍俊不禁的快乐。三、四岁的孩子不高兴了,做出这样的动作,难道不是可爱的吗?试想,会有几个大人能如此这般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呢?显然,孩子才是“真人”啊!
丰子恺先生在另一篇文章《儿女》中又提到:“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要求孩子们的举止同我自己一样,何其乖谬……残废者要求健全者的举止同他自己一样,何其乖谬!”成人的世界充斥着隐瞒甚至欺骗,为了那些可说不可说的目的小心行事、谎话连篇,自己的喜怒哀乐已经不再重要,挥之不去的功利之心溢于言表……所以丰子恺先生会感叹:“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悲哀,竟然是害怕孩子们长大。长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大后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为人的“真”。
陶行知先生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这里的“真”究竟指什么呢?我想,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真实、真诚、真生活”——真实地面对世界,遵从内心,实现自我,而不是随波逐流、追名逐利;真诚待人、做事,永保赤子之心;敬畏自然、感恩他人,好好地爱自己,用心生活,坦然接受命运的一切赐予。如此,即使我们不得不踏上这条“退缩、顺从、妥协、屈服”的悲哀之路,也要努力减少“心头的创痕”,留存“健全的心眼”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