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他是个普通的老爷爷,头发有些白,皱纹有些深,在我记忆的深处,却一直发着光。
元宵节的古镇熙熙攘攘,处处挂满红红火火的灯笼,灯笼下,白色纸条摇曳,三三两两的脑袋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纸条上的灯谜。我和妈妈侧着身,缓慢在人群中穿梭。
小巷深处的角落,聚集着大量工艺小铺子,其中一个人尤其多。我踮起脚,使劲往人群里望,只看到一个个跟我一样伸长了脖子的脑袋。我于是侧身,小碎步一点点往里挪,总算看到了,不大的铺子里,头发有些花白的老爷爷,正不断往一口大缸里摔打揉压。
一会儿,老爷爷从缸里抓出一团红色泥巴样的东西,放在手心,双手搓揉,再用手指上下左右捏一捏,红泥巴变了样。那双沾着泥的手,顺手又拿起一把小刀,在变了样的红泥上左比右划,随着小刀划过,光滑的红泥上出现了深浅不一的印记。爷爷的小刀,在红泥上飞舞,时而停下来,凑近,端详,再转动红泥,飞舞小刀。周围的人群七嘴八舌,“快看,斜着向上那条,像不像眉毛”“那是眼睛,好像在瞪着你!”“哈哈哈。。。”人们好奇,又热烈。爷爷依然握着手中的泥人,只是,小刀换成了小刷子,一会儿白,一会儿红,明亮的水彩让本有些暗淡的红泥瞬间鲜亮起来。绿袍青巾,面如枣色,细长的眼睛似乎射出威严的光,“关羽!”人群里有人脱口喊出来。
我惊呆了,这平平无奇的一团泥,此刻,活过来了!
我缠着妈妈买下了这个小泥人,一路攥在手里,回家放在床头,他威严的目光总能给我莫大的勇气。
又一年,我们再次在元宵来到那个古镇,那里依然熙熙攘攘,人们依然在灯笼下猜着灯谜。
七拐八弯后,我和妈妈忽然看见了一个冷冷清清的泥人铺子,我微微一震,环顾四周,周围到处都是关门的商店,我再次审视这个铺子,爷爷专注的面庞,小铺子的上方那盏微弱的小灯,都唤起了我关于这个地方特别的回忆,这就是之前热闹的铺子吗?爷爷的头发几乎都白了,然而,那挺直的脊背,永远只在红泥上的眼神,由内而外散发着专注的光。他正拿着擀面杖一般的东西,拍打着一大坨泥。每次“啪”地一下落到泥上,爷爷都要费很大的力气,抬起大臂,带动小臂,艰难地再次提起那根擀面杖。每打几次,爷爷都要停下来,大口地喘喘气,再起,再打,泥在不停地拍打中变得细腻很多。这时,爷爷停下动作,带上老花镜仔细观察着红泥,半晌,他微微点头,嘴角扬起,在吊着的小灯下,他的眼中泛出一丝微光。
我打量着柜子上一个个精致泥人。他们形态各异,却都栩栩如生,眼睛似乎在发光,诉说着各自的故事。
我买下一个《西厢记》泥人,依然五块。
我不明白,曾经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泥人铺子,现在如此冷清,但我钦佩老爷爷,依然在这里,捶打着泥土,刻画着小人。
我明白,这是平凡的一团泥,也藏着生命的力量,它在我们璀璨的文明里闪着光,也走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我理解了,静心守护,才星火不灭。
他是平凡的老爷爷,头发会白,眼睛会花,等待的人越来越少,不变的,是手中那团红色的泥,静静地,慢慢地,一刻,一划,一抹,一揉。。。
纷杂的世界里,微光,照进我的心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