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思考(六)

作者: 心智二分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21:47 被阅读2次

    儒家与法家的理论看似一个默守陈规,一个实用创新,其实他们彼此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因为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代言人荀子,就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的老师。

    荀子和孟子虽都出自儒家,可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这倒不是因为荀子悲观,相反他非常积极地认为由于“人性本恶”,所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善良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在后期创造的,而非天生所得。他否定了道家早期靠天吃饭的思想,摆脱了阴阳家“天人合一”的束缚。他认为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天干天的活,人干人的事。人若只“思天”,而不恪尽职守,都是空谈而已。

    荀子和孟子都认为人可以成圣。可孟子的圣人倾向天赋异禀;荀子的圣人倾向后天努力。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要发展“四端”,别学坏;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发展“智性”,好好改造。

    有意思的是荀子为了论证人需要社会组织,用人与牛马做例。他说人力气没有牛大,跑得也不如马快,为什么牛马反而受人驱使呢?那是因为人能分工合作“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这与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论述智人胜出是因能合作围捕其他物种的观点不谋而合。

    荀子还明确提出了竞争关系。他说天下之争是因为大家的好恶相同,而资源又有限,为节制大家的欲望就要有“礼”,按“礼”行事才算有道德。这与墨家功利主义思相近,都强调一切听组织安排。

    儒家经常被其他学说诟病的就是尊崇古礼。其实儒家对“礼乐”的概念并非刻板的宗教仪式。宗教是信仰,是无条件地相信。而儒家的“礼乐”更像是诗意,即在认清现实的情况下抒发情感。所以儒家对丧葬的祭祀是以悲痛的心情隆重的仪式去送别这个人的一生,而非相信什么六道轮回往生转世。

    荀子不迷信不止体现在礼乐上。他不相信向神明祈祷能得到感应,占卜可预测未来,似乎认为人与天地之间也是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但荀子到底是儒家子弟,仍觉得世间种种谬误都是由于没有圣王,这也反映了动乱时代人们渴望统一天下的思想。但同样是出于对统一的渴望,荀子门下却出现了“焚书坑儒”的李斯和法家代表韩非子这两位截然不同的门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简史》思考(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tj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