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有一层是归属与爱的需要,这个主要是体现在人际关系上面。人是群居动物,绝大部分的人总是希望能被别人认可和接受,能融入其中,获得归属感。人又是渴望爱与被爱的,爱你我他,被你我他爱着,在爱与被爱中找到归属感。
人是不可能完全脱离人际关系而独立存在。你看,陶渊明在后半生即使过着返璞归真的隐居田园生活,但他的前半生不也还是在世俗中度过的么?他隐居的世外桃源里难道就只有他一个人孤独而活?
今晚刷朋友圈的时候,一列表里的好友的一则动态令我印象深刻:在一家火锅店的隔间里,这是他一个人晚餐,对面坐着一个可爱的布娃娃,桌上的餐具也是两人份。布娃娃或许在说其实你并不孤单,还有我陪着你呢。
这样心酸而又治愈的画面,我并不是第一次见到,之前在抖音上就有看到过不少。当它真实的以朋友圈的形式呈现在面前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家店的服务真的很细致、周到。第二反应才是尝试着去想想“一个人吃火锅”属于孤独层级的第几层。
以前在网上很流行一个孤独等级表,一个人有多孤独对照着表上的内容就可以得出结论。我并不觉得那个等级表能说明什么,它或许想表达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那种与日俱增的孤单感吧。
孤独等级表内容我忘得差不多了,就只记得最孤独的一级是一个人住院。其他的诸如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我觉得也还好吧,毕竟这些我都干过。孤独不见得就是坏事。
一个人吃火锅也好,一群人吃火锅也罢,最终都还是会回归现实生活中来,回到那个或大或小的生活圈子,和这样的那样人的产生某种交集。人间自有真情在,说不定下一秒从此就不再是一个人了呢?
02
最近看到某一教育培训机构的“金榜题名”,眼尖地发现当中有两个考上中文的,但遗憾的是他们都不是我们同系的学长学姐中的一个。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凭什么?凭什么本专业的学长学姐一个都考不上,域外毫不沾边的专业,抢饭碗的家伙竟然能考上?这是什么“人间疾苦”?
据了解,他是本校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长,跨考学科教学(语文),成功上岸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另一个姑娘上岸的是长春师大的汉语言,具体情况暂不详。
我本来琢磨着和他联系,取取经问问经验啥的,虽然我不考。后来觉得我又不考去打扰人家干嘛。再后来还是厚着脸皮想去打听。奈何无果就算了,没事儿瞎操那心干嘛。
所谓的经验,无非就是如何复习,比如几月份复习英语,几月份复习政治,几月份复习专业课,复习过程中注意那些重难点,如何高效记忆之类的。没啥新奇的,某乎上的经验贴多得是。
凭什么?肯定就是人家努力呗。本专业的考不上大部分原因肯定是自身准备不充分,努力还不够,人家可能比本专业的付出了不知道多少倍的努力才上岸的,真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根据韦纳失败归因理论“六要素三维度”中的说法: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努力程度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工作难度是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运气是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
既然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那么就多在努力程度上下功夫,因为努力程度是不稳定的可控的。人家成功上岸或许有运气等外部原因,但最主要还是努力程度的内在原因决定的。
03
为什么很多考试A同学都能震惊自若、自信十足,一路过关斩将的过过过,而我却总是屡次不过?这或许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有关。自我效能感用人能听懂的话通俗地说就是建立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往往会表现出自信,积极乐观迎接挑战;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往往会表现出自暴自弃,踌躇不前。我觉得我比较倾向于低自我效能感,虽然也有自信爆棚的时候,但属于“精神胜利法”。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前面的考试都高分通过顺利拿证的话,那么对后面的考试期望也就更大,通过的概率或者就会大一下,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期望值。
你看别人裸考都考过了,那么我裸考也一定能过。这就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因素之一的替代经验,榜样的力量。“裸考过的”“我一点也没复习”这样的鬼话我奉劝各位是不要相信,骗人,全是骗人的!
自信心总是要有的,万一期望中的都能实现呢,千万不要陷入“习得性无助”。你觉得你能考上那么你就有可能考上,你觉得你考不上那么你就有可能考不上,就是那么的“神奇”。
我就挺喜欢“就算我考不上也要去拉低他们的通过率”的这种迷之自信,既不放弃,又不失霸气。在气势上就已经胜利了,但现实总是很残酷,哈哈哈哈。气势是其次,努力程度才是主要呀。
本文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
ID:gh_c8863ff7454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