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散乱将如何
法然上人在世弘通念佛,其中有一位叫明遍僧都的大和尚来请教法然上人 :
虽念佛,心散乱,将如何?
你看,这样的担心不要说现在的人有,古代人也有;不要说我们平常人有,大法师也有。
法然上人回答 :“明遍大和尚,你来问我这个问题,连我法然也是力量达不到的,我也做不到。”
应当知道,我们的心虽然散乱,但是我们称佛名号即是乘佛愿力,所以必得往生。总之,念佛是第一要事。
明遍大和尚满意而去,法然上人就对僧众说 :我们生在欲界,欲界都是散心众生。既然生在欲界,就都是散心之人。散心之人本来就散乱,就像我们生而为人,就有眼睛,就有鼻子。生在散地当中,就是有散心。
所谓“念佛要没有散心才能往生”,这是不合理的说法。正因为散心念佛必得往生,方是可贵之本愿。阿弥陀佛的本愿之所以尊贵,之所以契合我们的根机,之所以是大慈大悲,是因为不分别我们是定是散,就这样念佛,决定往生,这才叫易行道。
担心自己的心散乱,这个毫无道理!不必担心!
拿这个话题来讨论,没有意义啊!只管念佛就好。
四、苇池月影喻
法然上人比喻说 :就像十五晚上的一轮明月,倒映在茂密的芦苇池里。这个池塘被茂密的芦苇遮住了,从远处看,根本看不到池中的月亮。如果走近把芦苇一拨开,就能发现水中的明月。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呢?密密麻麻的芦苇,就好像我们的妄念一样——妄念之芦苇;池塘里的明月,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功德。信心念佛,心水之池里面就有六字名号的功德。虽然妄念很多,从远处看挡住了,看不到月亮,但是月亮还是在。
五、心乱佛常住
还有两句话,也非常好 : 天上的月亮投射在溪流当中,溪流的水在不断地流淌。虽然溪水流得很急,但是月影并不会被冲走。
快速的流水,就代表我们的心,想这想那,心念纷乱。心虽然乱,可是我们心中还是有南无阿弥陀佛,所谓“心乱佛常住”。虽然有妄念,像水波一样流淌,但是我们内心对阿弥陀佛的仰信没有改变,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月——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仍然在我们心中。
忙事的时候没有念佛,忙过了佛号又浮现出来;睡了一晚上,也不是说佛号不存在,只不过我们睡着了,睡醒起来,佛号又出来了。
有的人年轻时读了很多经典,背了很多咒语,年纪大了,都不记得了,但佛号不会忘。年纪大了,甚至刚才的事也立刻忘记,但这句阿弥陀佛却还记得;有人 出车祸,什么事都忘记了,但是这句佛号他还记得;老年痴呆,儿子都不认识,但仍会念这句阿弥陀佛;有人得脑溢血,一天一夜不省人事,结果她醒来之后,脱口 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阿弥陀佛”,然后告诉人家说,这一天一夜当中,她已经见到了极乐净土,见到了阿弥陀佛。她还是个盲人。
妄念只是妄念,它本身没有生命,是无常的,生灭的;这句佛号却有不生不灭的真实生命。即使我们的意识衰退,万事记不起,佛仍然记得我们,在我们心中 活动,让我们能够念出佛来。一天也好,一生也好,往事如烟,悉成过去,唯有这句阿弥陀佛常随我们,永不舍离。
六、十念法要
下面学习法然上人的“十念法要”。这段文是在解释《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总分四节。
不顾妄念或其他任何念,也不用担心散乱不清净,这些根本不用管。那做什么呢?只管开口念佛。
因为佛名有此之德,自然灭恶生善,灭妄显真。 如果我们经常口称南无阿弥陀佛。 因为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就有这样的功德。 妄念自然会越来越少。 散乱的心自然会安静下来。身口意三业也自然会调柔,顺服。 愿生极乐的心自然会发起来,不必在念佛之外再去找一个什么强烈的愿心。只要多念南无阿弥陀佛,愿心自在其中。
凡夫的心,遇境逢缘难免生生灭灭。比如说现在身体健康,四大无碍,儿女孝顺,收入丰厚,别人对自己都很尊重,这个时候就觉得再活十年二十年也可以; 一旦身体病老,逆缘扰乱,内心烦躁,儿子又失业,媳妇又吵嘴,自己又生病,到了医院还不知道怎么样,又穷又困,这个时候,就很厌离,要求生极乐世界。我们 的心都是如此。厌离娑婆也好,欣求极乐也好,这是我们的根本心愿。厌离娑婆,就好像要离开牢房一样,欣求极乐,就好像奔回家乡一样。
阿弥陀佛如果要求我们时刻住于强烈的厌欣心境当中才能往生,那还是难行道,不容易做到。阿弥陀佛告诉我们只要愿生净土,只要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 以。所以法然上人也告诉我们厌秽欣净亦在称名之中。只要“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够了。
当然,如果根本不厌离娑婆,只求下辈子做人享受富贵,或者念佛为了死后投胎做鬼有钱用,那就不应该了,那就要发起厌欣之心。
(三)举例
故愿生心少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散心增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妄念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善心生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不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清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欠缺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具足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现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成就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也就是说明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要“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口称。
自觉愿生心只是平平淡淡,不那么猛烈,我们还是照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必把佛号停下来,另外去求愿生心,我们还是执持这句名号不改变。
最近事多,心很散乱,也是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是说把佛号停下来,另外想个什么办法对付散乱,我们还是念这句名号,仰靠佛名之德。
念佛,妄念起来了,当下觉察到,当下就回来念佛,不要跟在后面又起一大堆妄念 : 怎么搞的?我怎么又起妄念了?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嘛!发觉之后,拽回来,就平平淡淡地接着念佛,不要在那里自起烦恼,自苦自恼,妄上起妄,没必要。
遇境逢缘,发起利他心,善心生起来了,这个时候,也不要沾沾自喜。把善心也放在旁边,还是念佛,这叫一向专念。
心不清净,也不管,还是念佛。 心清净,也不理,还是念佛。
就是说 : 我们真的信顺弥陀救度、愿生极乐世界,这叫“三心具足”。有的人觉得自己好像三心不具足,三心欠缺。法然上人要我们也不要管它,三心欠缺了,我们还是念南 无阿弥陀佛。
如果现在三心圆备了,有至诚心了,有深心了,有回向发愿心了,三心具足,还是在南无阿弥陀佛当中,我们不要离开南无阿弥陀佛另外找什么三心具足。
有人以为他现在三心现前,就靠这三心往生,不必念佛。法然上人说 : 非也!三心现起,也还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又有人认为他三心成就,坚固不坏,是不是不必坚持念佛,法然上人回答非也!三心成就也不离开这个,还是称南无阿弥 陀佛。总之,离开称名,没有三心。
专修念佛不别论三心四修
法然上人还有一段法语,他说 :
论三心四修者,为成一向专修也;
若已成一向专修者,不别论三心四修也。
四修是恭敬修、无间修、无余修、长时修。
净土宗谈三心,谈四修 : 要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要恭敬修、无间修、无余修、长时修。讲这么多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向专修的人,成为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那么,已经 成为一向专修之人,比如一个老太太,她都已经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一句名号,绵绵密密地在那里念佛,已经成为专修念佛、愿生净土的人了,我们就没有必要再跟 她讲三心、四修等名相,以免增加缠绕,反生障碍。
法然上人殷勤劝导,依此而行,决定往生。
(四)结劝
法然上人最后交代我们说,心净不净,心乱不乱,有没有三心,一切不管,只管称名!像这样的念佛,你就决定往生。这个很方便,请你把它牢牢记在心中,不要忘记了。
七、结劝念佛
有人误解信顺阿弥陀佛,信心一念就可以往生,现在我们有信心了,就不用念佛了。他怎么知道自己有信心呢?因为有一天,他听到阿弥陀佛的本愿,他欢喜 得掉眼泪了,他感动得哭出来了,欢喜踊跃,跳起舞来了,这代表他有感应、有体验,代表他被阿弥陀佛救到了。他往生已定了,以后念佛不念佛那都无所谓了。
这种理解不正确,喜悦也好,感动也好, 体验也好,跳舞也好,掉眼泪也好,时过境迁,就没有了。
一个人饿得快要死了,我们拿一个馒头给他。他看见这个馒头,当下信心欢喜。他欢喜之后,我们就把馒头收起来。请问他能饱吗?欢喜不能让他饱肚子,馒 头才能让他饱肚子。闻法欢喜,回去不念佛,等于馒头没有吃到,空欢喜一场!馒头就代表佛号。只要吃馒头,不欢喜也能饱肚子。老实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虽然不 欢喜,也能往生。所以,念佛很重要。
闻很多法,都是让我们落实一向念佛的前方便。
(三)称名之中一切皆含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虽然讲信机信法,讲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到最后结论说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落脚点是一向专念。只要能够一向专念,定善、散善的功德都在其中。
信机、信法,也都落实在一向专念当中。我为什么一向专念?我知道自己是个罪业凡夫,除了念佛,无法出离——这叫信机;我为什么一向专念?我知道弥陀 本愿不虚,念佛决定往生净土——这叫信法。信机也好,信法也好,深心也好,至诚心也好,回向发愿心也好,都是落实在一向专念当中。所以,法然上人才说 :念佛虽有种种义,称念六字,一切皆含。
讲三心,讲四修,讲五念,讲信机,讲信法,讲厌离,讲欣求……讲了很多,经典教义很多,但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通通包括无余。
(四)穷人失金喻
再打一个比喻 : 有一个人很穷,别人怜悯他,送一盒黄金给他,告诉他这很贵重,要他好好保存,能免除饥饿和痛苦。黄金很贵重,所以就用一个精致的盒子装着,交给他了。可是 这个穷人不认识,看到盒子觉得不错,也不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天天守着盒子,心里觉得他发了财怎么还是这么穷呢?
有一天,他遇到一个人,过来把他的盒子给打开了。他一看见黄金,心里就喜悦了 : 真的不用再受穷了。有这一念喜悦,他就冲出去告诉左邻右舍他发财了,他现在不是穷人了!他的话讲得很有底气,因为家里有黄金嘛!所以,大家也不敢小看他,认为他真的是发财了。
他在外面到处讲,有人就提醒他老老实实回去,把他的黄金看好,免得让贼偷走了。他觉得有道理。
这个时候就来了一个贼,这个贼劝他不要回家守黄金,贼说大富翁都是很潇洒的,他回家守着那盒东西有什么用呢,他守了好几年也没有这种喜悦,对不对?穷人觉得很对,那盒黄金在他这里放了三年,他还是觉得很穷苦。
贼对他说穷苦,就是那一念穷苦的感受。现在你有了这种发财的快乐感受,就说明你发财了。就在你看见黄金的那一念,你当下就发财了,所以,那一念很宝 贵。你不要让别人把你骗了,把那一念偷走了,你就是穷人了。他一听,也有道理啊!贼跟他讲完之后,就到他家把黄金偷走了。他最终又变成了穷人。
这是一个比喻。黄金,代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包装盒,代表定善散善功德;打开包装,就代表由善知识的开导了解六字名号的功德,在初闻名号的当下 感到很欢喜 : 我真的可以往生了!然后就出去跟人家讲 : 这样就能往生啊,这样就能往生啊!自己不念佛,不执持名号,等于说把六字名号的黄金功德丢在旁边。
人家劝他说 : 你老是这样讲不行啊,你还是要念佛啊!
但是他自己懈怠不想念,同时旁边还有人怂恿他 : 当你了解这句名号的一念之间,你就往生一定了!就是那个感觉,往生不往生,就是那一念信心欢喜的感觉。你去念佛,那是自力苦行,不必多念。
这就是一种邪知邪见,这就是一种贼,会偷掉我们的无上之宝。我们不能被这种邪见障碍了行持,应该老老实实地听从善导大师的教导,好好念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