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教育

作者: 故乡小泉 | 来源:发表于2022-10-01 16:32 被阅读0次

       

    行动出真知

    有人说生活是一本无字的天书,也有人说社会是最好的大学,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陶先生还说当时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他非常欣赏当时的晓庄师范,勇于拆除学校的藩篱,青天为顶,地球为地,日光照着工作,月光下休息和唱歌,过着富有诗意的生活。

    阅读完《陶行知讲国民教育》,我发现里面有很多教育理念,虽然已过去将近百年,但依旧崭新如初璀璨夺目。陶先生就像一位伟大的先知,时至今日,他的理念还在隐隐约约地发挥作用,牵引着当下的教育向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陶先生的教育观甚至被一些嗅觉灵敏的企业开发成了文化产业,创造出了很大的文化价值。每逢暑假,我有几个朋友都热衷于把孩子送到某公司创办的农村夏令营,和农村的叔叔阿姨一起插秧,一起播种,一起割稻,一起除草,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孩子们通过这种亲身体验,收获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生活,知道了很多农业上的科学知识。如果老师这时候再跟他们讲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么我相信他们一定更有共鸣,因为他们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陶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Education of life)、根据生活而教育(Education by life)、为了生活而教育(Education for  life),对现代家庭教育依然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今天的家庭教育,很多父母还是停留在动动嘴,就是迈不开腿,就像有些父母天天跟孩子讲游泳知识,而不带他去游泳馆喝几口水,他知道再多的游泳知识也无济于事,他依然学不会游泳。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一种行知行或知行知的过程。它可以是人云亦云的过程,也可以是开拓创新的过程,纵观古今中外,只有创造性的生活才能有顽强地生命力。鹦鹉学舌只会让生活变成一潭死水,只有亲身的经历,才是属于自己的生活;只有变成自己的生活,才能知道生活的艰难;只有感受到这份艰难,才能知道努力的意义;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获得真知灼见;只有真知才能引导我们更好的行动。这也就是陶先生常说的行是知之始,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实验,实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周而复始,生活才有未来。行才是知的开始,为此陶先生把自己的名字都改为了行知。他的外国朋友曾经对他说,当时的中国,只有 “行知行”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知行知”只会让我们再次落后挨打。今天,我觉得这句话一样是真理。

    《陶行知讲国民教育》的开篇《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陶先生针对当时传统教育的弊端痛心疾首,他教人劳心而不劳力,他不教劳力者劳心。生活的教育是相反的,他教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教人独立生存的能力。健康和独立这两点恰恰也是我们当下学校教育最薄弱的两项,先生的言论自发表以来,都快一个世纪了,可见学校教育在这两方面还是没有很大的突破。有人甚至说,只要高考不取消,内卷将没完没了。学校教育的缺陷,只能依赖家庭教育来弥补。

    家庭教育,已经越来越被教育界人士所重视,有人甚至称家庭是最好的学校。心理学家甚至举出实例,一个孩子的父亲,如果他在生活中是坑蒙拐骗偷,那么他的女儿长大后,大概率也会找一个和他父亲类似的丈夫;如果一个孩子的父亲,对妻子彬彬有礼,对孩子关怀备至,对工作任劳任怨,对他人诚实善良,她的女儿长大后,大概率也会找个类似的男性做他的伴侣。这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新生态家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原生态家庭的影子,父母的婚姻就是孩子未来婚姻的缩影。

    在我家,我们从来不强迫孩子去阅读,当孩子们看到父母在有滋有味的阅读时,她们会自然而然地去找自己喜欢的书。每年,我们家会投资2-3000元购买新书,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和报刊杂志,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书柜和自己的书桌,书籍散落在家庭的每一个角落,随时都可以翻阅。所以,与其说是榜样的力量不如说是行动的力量。

    今天是国庆假期的第二天,为了配合学校的疫情防控,尽可能不离昌。昨天我带孩子去了瓷板画博物馆,今天去了八一起义纪念馆,明天计划去野生动物园,后天去民宿博物馆,5号去科技博物馆,6号去八大山人纪念馆,7号去听俄罗斯某钢琴家的独奏音乐会。走出去,迈开腿,带孩子去亲身感受,她会发现原来生活处处是学问,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有无奈。通过行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然后继续行动,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活的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aj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