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你以为知道概念就了解了事物本身,这是错误的。我们在说话时,总是用模糊的表述来掩盖我们自己对某个事物缺乏理解。检验你是否真正学到一个东西,应该是看你是否能够用一个实际案例向别人去解释这个概念,而不是向别人解释这个概念。“当你学习到一个全新的单词时,不要使用你刚才学到的新单词,尝试用你自己的语言改写你刚才学到的内容。”

1. 当我们谈增长的时候,我们有哪几种语境:
语境一:从0到1,打磨一个创业项目MVP,证明相对小业务量时,我们团队有能力把客户服务好。
案例:多抓鱼——创始人陈拓。
步骤:提出假设和条件——验证核心想法——得到初步的结论
核心:去哪里找种子用户,以及最低成本的启动方法。
语境二:从1到N,已经实现MVP,想要增长产品带来的价值、更多人的连接。
步骤:内容(目前的流量池)触达更多用户——连接用户提供服务——转化用户产生付费——服务结束推荐好友形成闭环。
不建议没有打磨好MVP的产品匆忙上路,去批量化获客。在打磨的过程中,你的产品才能鉴别出来谁是你真正的用户。不然,产品很容易被不是真正用户的人去左右,产品的定位可能越走越歪,增长之路就容易变形,白白耗费资源。
核心:批量化获客。
语境三:从N到M,已经非常成熟的产品和大体量的用户,在赛道遇到瓶颈之后要转型。
案例:猎豹CEO傅盛,创业八年,行业都消失了,我们还在增长。
2010年:PC的杀毒软件,免费
2012年:工具kmaster探索,海外市场,工具类应用实现了增长。
2016年:内容类流量开始增长,部署AI的赛道,小豹翻译器、小豹音箱。
核心:创新项目的孵化,业务转型。
2. 用户增长的历史沿革
国外的用户增长最早是2010年左右由硅谷一名学者Sean Ellis提出来的,也是谷歌、脸书的案例总结。可口可乐2017年将自己的CMO改成CGO(首席增长官)。国内增长岗位出现在2013年2014年,2018年达到空前的高潮。

后来Casey(搭建了用户增长的闭环)在自己的博文中提到增长的两点前提:①已经打磨完MVP,产品价值得到验证;②将这个价值推广出去,实现批量化的获客。
他在另外一则博客中说,科技公司可以做三件事情:创造新的价值;改造已有的价值;将更多人和现有的价值相连接。

思考题:
1、为什么首先意识到自己所处阶段和增长所指的含义尤其重要?
2、你目前在公司承担的工作是更偏向于创造价值,改进已有价值,还是实现将更多人与现有价值的连接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