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片段】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使用以下表达方式时,我们可能就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
“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使我很生气。”
“这件事令我心神不宁。”
2)只提及他人的行为。
“我生日那天你没打电话,我很伤心。”
“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
3)指责他人。
“我很伤心,因为你说你不爱我。”
“我很生气,因为老板说话不算数。”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
1)“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2)“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3)“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I】请自行完成
中午,55岁的工程师保罗接到妻子电话,电话的一头,妻子不停地抽泣,哭到说不出话来。妻子好容易说完了话,保罗立刻从公司赶往医院。
原来,他们的独生子,3岁的小男孩在厨房间玩耍时,被开水烫伤,生命垂危。就在几天前,保罗还提醒过妻子Mary,不要让儿子一个人到厨房间玩。Mary答应得漫不经心。
儿子是保罗和玛丽唯一的孩子。晚年得子的老夫妻对儿子爱若至宝。
如果你是保罗,到医院后,会对妻子Mary说什么?
“儿子被水烫伤了,出这么大的事,我(难过得不想活了)也不活了/我要跟你拼命。”——《八点档 港台剧》马教主
(只提及相关事)
“我早跟你说过了,看好儿子。你都当耳旁风。”—— 《八点档 国产家庭剧》
(只提他人的行为)
“气死我了。你连儿子都看不好,你还能干什么!”——《八点档 国产家庭剧2》
(一味指责)
这三种表达对应了三种常见的暴力沟通方式。这三种都忽略了一点: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说话者默认,因为对方的问题/这件事的出现,我就必然有这感受。要求对方对自己的不愉快感受负责,让对方内疚,并调整行为。
父母,老师,领导也常用这一套。
“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
“你业绩没达标,让我很生气!”
“我生日那天你都没有什么表示,我很伤心。”
言下之意,他们不快乐的原因是我造成的。这也是人们通过发泄负面情绪,引发我们内疚感的套路。
从小生活在这种套路里,长大后甚至都无力去反思、批判这种话语逻辑的暴力,我们以为,我们就是要为其他人的坏情绪负责。
因为我们做了A,所以爸爸不开心了。我们的错。
因为我们没有做到B,所以领导不爽了。我们的错。
这真的是我们的错吗?
回到保罗的故事。他上前抱住了妻子,说:“亲爱的,我知道你很难过。我也很难过。但你还有我。我爱你。”
保罗的反应告诉我,当A(糟糕的事情)发生时,人们不必然就会B(糟糕的情绪),更不会说出C(暴力的语言,引发他人的内疚感)。
保罗能够看清感受和自身的关系。
然后,他能选择了一个对妻子,对自己都是最好的话。
混淆感受和自身关系的人,很难说出这么有情商的话。
可以用“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例如:
“我儿子在医院抢救,我很悲伤,因为我希望儿子平安无事,心疼儿子遭罪了。”
【A1】
我也是从小就听大人说,“你成绩不好,爸爸妈妈很不开心” 长大的。
书中的例子,看了振奋。成绩不好,父母就必然生气吗?不一定的。是他们选择了生气。他们把孩子成绩不好(A)这件事解读出一个想法,因为这个想法而生气。
用“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表达,或许,当年我爸妈想说的是:
“看到你成绩不好,我感到很不开心,因为我希望你能考上好大学。现在的成绩,很难考上,让我觉得焦虑了。”
“看到你成绩不好,我感到很不开心,因为我当年没有机会好好读书,希望能在你身上寄托考大学的梦想。你的表现让我觉得自己的大学梦又要落空了。”
“看到你成绩不好,我感到很不开心,因为我希望你成绩好,这样在亲友之间,我就很有面子。”
“看到你成绩不好,我感到很不开心,因为你成绩不好,在我看来就是证明我这个家长管得不好。”
【A2】
以24小时为单位,捕捉自己感受低落,不开心,想责怪别人的时刻。把想说的记录下来。
过一天再看看,是不是可以用
“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重新表达。
收集这些想法,统一记录在云笔记的同一个文档里。
连续捕捉5天,在第6天的时候,把所有的记录再看一遍,写出自己的新感受。
网友评论
如果是我来做这个A2,我会这么说:训练营还剩6天,为了练习并熟悉这个新的表达技能,我白天在单位和同事沟通、和父母家人通电话、给学习者做RIA反馈时,会刻意尝试用这种方式表达,不仅表达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我也用。比如,妈妈你昨天给我发的微信公众号,我真的很开心,因为这个公众号的文章让我对健康有了新的理解。我会把我表达的内容记录在云笔记的同一个文档里,等训练营结束了Po在群里,请大家监督。
但是,I部分关于“我们是否要为父母的情绪负责,保罗和妻子说的那句话,以及你下一段用ABC告诉我们的道理”,其实是与原文的主旨关联不大的,那是另一个话题。虽然你联想到的这个话题也非常值得讨论,但是用在这个拆页上是不合适的。
而本拆页谈的是“我们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在表达时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反而你总结的这话“我儿子在医院抢救,我很悲伤,因为我希望儿子平安无事,心疼儿子遭罪了。”非常贴合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