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尚且懵懂的年代,我们就被大人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目标吗?也许大人有自己的考量,但是想也清楚,尚且5岁,4岁,甚至3岁的小孩,基本上是不可能想清楚,或者说是想到这种问题的了。更甚至于说,原因啊,目标啊,这些概念还在小孩的脑袋里没有过呢。总而言之,我想表达的,就是有些事情不一定需要想清楚,才开始去做的,就像读书这件事情。
我是山洼子里的孩子,在我5岁的时候,也像其他小孩一样被爸妈送去村子里的小学开始读学前班。现在大人还会说起当年的事情,表哥大我一岁,比我早上学一年,我看到他去上学了,但是我却因为岁数不够而不能一起去,为此我狠狠哭,愤愤求,我也想上学。
我很感激我的家庭,让我能一路从小山村,走到县城,再到省城,甚至外省,一路从小学读到大学。作为一个从小就很听大人话的小孩,我做不多太多叛逆的事情。让我印象深刻的有那么几件事情:
那时初三我遇到了一位语文老师,他让我们分学习小组,并准备了一张很大的白纸,让各个小组设计组徽,组歌,口号等。我记得我们组当时口号后两句是我提的,“旅鼠旅鼠,义无反顾”。
我其实是在一本课外书上看到旅鼠的故事,说数百万只旅鼠在浩浩荡荡的长途跋涉之后集体跳海自杀的场面,我心中觉得如果我们读书的劲头可以像旅鼠一样义无反顾,那么又有什么阻挡得了我们呢?
然而中考头天考完以后,妈妈骑摩托车来接我回家。坐在摩托车上,她问我如果我考不上高中怎么办?我毫不犹豫地说那我就去死。其实我现在已经完全忘记了当时那种心情,但是我永远忘不了那天的教训。
回到家以后,妈妈劈头盖脸地骂了我一顿,我也很懵逼。因为我打心底里认为如果我都考不上高中,那我们班也没有几个同学能考得上了。总而言之,那天娘俩又哭又闹了很久,搞到凌晨两点。第二天考场上,我眼镜也肿,头也发昏,考得不尽如人意。最终也确实没有能去成心目中的高中,而顺位到了第二阶。
那时的我,其实完全分不清楚读书和考试,我把这两者混为一谈了。更别说我能想得清楚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了。
后来是高中,厉害的同学很多,我没有办法再游刃有余的名列前茅,而是开始觉得学习有些吃力。由于高一高二的时候,数学基础打得不好,高三更是有点雪上加霜。
不过,峰回路转,上一届刚送走高三的数学老师退了下来,刚好又接着带我们这一届。我不得不说,我很感激他。那时候挺犯浑的,一见老师就给人取了个外号“小六”,又莫名其妙地流传起来。这位数学老师是江苏过去的。也许是不同的人生境遇让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我在他的身上又找回了那种义无反顾的勇气。
也许是他看我们傻乎乎地毫无方向就像一群迷途的羔羊,就要走散在大草原上。于是,他讲了一个故事,他以前有个女同学,她特别努力地学习。他特别纳闷,为什么一个人学习劲头会这么足,他就去问了那个同学。那个同学只说了一句话,就是"我想上大学"。他大为震撼。
我和所有同学都听着这个故事,我并不知道别的同学怎么想,但是一开始我是觉得好笑的,我就在想上大学算什么远大目标嘛。而等到第一次模拟考成绩出来的时候,我就完全笑不出来了,因为这次我真的不是可以夸下海口了。
我开始试着去用这简单的五个字激励自己,我想上大学。然后,我开始了一段”不计成败的耕耘“的时光。
我很清楚我并不是那种有技巧的学霸,我最多算个吃得下苦的普通学生而已。我都不再敢想别的,我只敢埋头努力了。
而那时我,更加不知道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了。我像抓着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抓紧了我的五字真言,不敢撒手。
然而,到了大学以后,仿佛开始筋疲力尽,不想再去狠狠读书。也许是因为没有大人在家中殷殷期盼,自己反而没有那许多束缚,变得信马由缰。
每天辗转于学生会,社团活动,兼职,培训班,再加上专业课程本身,我怎么也没想到,大学就真的像一场体验。体验完了,就像消费一场。也许这段旅程真的给我留下了什么毕生难以磨灭的信念吧,可惜我却苦思无所得。
拨开层层叠叠的记忆沙子,我就认真说说我的精读老师给我的金句。那时我们在准备专四考试,但是我感觉我可能考不过,心中非常焦急。每天做练习题,正确率也完全不见提高。
也许老师看出了我的焦虑,就跟我说,“你要保持耐心,不要失去信心”。我后来每每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翻捡出这句话出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这样的鼓励,给了我莫大安慰。让我知道,有人看到了我的努力,看到了我的挣扎,看到了我的动摇,然后他及时伸出了援手。
大学很快瀑布下砸一样,转瞬即逝。我不愿再继续考研,我发现我完全找不到读书的意义了。我失去了方向。
我看过有人说读书的意义。
比如,龙应台老师在写给儿子那18封信组成的书《亲爱的安德烈》里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比如,罗翔老师在《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中说:“跟人类伟大的灵魂对话,用他的利斧劈开你那冰冷、傲慢、自恋与自怜的内心。”
我最近看了所长林超的《给年轻人的跨学科通识课》,他说“不确定性越多,熵就越大,就越混乱;反之,不确定性越少,熵就越小,就越有序。混乱是世界的常态,而有序是需要刻意营造的”,“随时间推移,一个封闭系统中的熵会增加。正确的感知和正确的选择可以让熵减少”,“对于信息和能量能够做到正确感知和正确选择的人,就可以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耗散结构,从而实现熵减,也即有序”,“人生下来到独立阶段,我们大部分人是没有办法做选择的,但是,从我们独立开始,我们就有了选择的自由。我们的一切都可以由自己去感知和选择,我们可以刻意打造一个熵减的耗散结构,从而实现自己的有序。”
我感悟,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已经拥有选择的自由,关键在于学习怎样做正确的选择。
剩下的,容我明天继续。
诸君呢?不知道各位心中对于这个问题是否也有个自己独特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