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十年春, 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 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 勇气也。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彼竭我盈, 故克之。 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大意我们都知道,我们也从小就了解了一个道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我们当做儿歌当做口头禅来反复的念。昨天,我和我的一个朋友讨论问题时,正好就说到了这里。
在曹刿成功帮助鲁庄公打败齐国后,有关曹刿的故事基本上就销声匿迹了。《管子》,《东周列国志》,《史记》中,对曹刿的描述各有不同,曹刿与曹沬是否是同一人也有待考究,学术上有争议。就曾经,我的语文老师说过曹刿到后来也成为了“肉食者”了,当然,他是否成为肉食者并不重要,但在这里,我却浮想联翩。
身居高位的人,如果是从下面爬上去的,大部分一辈子认认真真,勤勤恳恳的做事。但成为了“肉食者”的人,也并不少见。
举例在三国时期,三足鼎立。我如果出生在那时,发展一个小国,结果无非有二:归属于魏蜀吴其一,或者被灭掉;而我如果成功的建立一个与魏蜀吴相当的大国,结局无非还是两种:灭掉三国天下统一,或者成为“肉食者”,与魏蜀吴共同分享“天下”这块大蛋糕。
什么样的人可以一统天下?就是一直勤恳踏实,慎终如始的人。自古的开国帝王都是这样的人,除了帝王,任何创立事业的第一人,都是这样的。而什么样的人会如履薄冰般的维持平衡?就是成为“肉食者”的人,这样的例子也太多了,各种贪官污吏互相包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数不胜数。
很明显,我们对于他们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就是修身不够,严于利己,克己复礼,他们做的不好,所以失败。而一直坚持本心的人,一直拼搏,谦虚前行的人,他们走上了人生巅峰。
《鱼我所欲也》我估计大部分人也会背,最后一段写的是这样:“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我们看见了,但真的看到了吗?再比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真的看到了吗?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是实践性的文化,看了,背了,写了,抄了,不在生活中实行,等于没看过。
不要笑,不要以为篇文章只是针对管理层及其以上说的,对于你,没错,就是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也是目标对象。你失本心了吗?的确,这是一个痛苦的问题,但只有反省过痛苦的人,才能成长。老祖宗说了那么多的话,你有多少照着做了,又有多少最初的心思,你坚持了下来?
国学对于一些人而言,并不能直接带来财富,但对于任何炎黄子孙,任何拥有炎黄血脉的人来说,我们可以活成人,真正的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我们的思维,习惯,脾性,种种,都会是最优秀的,无需谦虚,我们本是最低调也最强大的民族。而我想,这也是老祖宗们为我们留下经典的目的,是他们对我们子孙后代的期盼。
皇氏三坟,布道天下,虽千夫指,义不容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