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败亡(三)

作者: 皇氏三墳 | 来源:发表于2017-06-21 17:22 被阅读48次

    五、楚灭鲁

    鲁国是周礼之邦,居泗上十二诸侯国之首,历来是魏、齐、楚争夺的主要目标之一。魏势渐衰后,齐、楚对泗上霸权,特别是对鲁国的争夺更加激烈。齐威、王时期,齐国一直控制着泗上各诸侯国。公元前284年,齐为燕、秦诸国败后,国力大损,已无力维持泗上的霸权地位,这为楚国北上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任黄歇为令尹,封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黄歇的封地与鲁境接壤。这年,秦攻楚,黄歇不顾楚国腹地受害,割州陵以亲秦。秦继续东进,派白起等领军攻赵,揭开了长达三年的长平之战。第二年,黄歇乘秦、赵对峙、齐国无力干预之际,发兵攻打鲁国,占领了徐州(今山东微山东北)。

    长平之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59年(楚考烈王四年),秦又攻赵,包围邯郸。赵在魏、楚的救援下,虽解邯郸之围,但秦接着又攻韩,取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今登封西南),斩首四万;又攻赵,取二十余县,诸侯大震。西周君与各国合纵,对秦进行反击,结果失败。楚景阳虽领军参加了合纵攻秦行动,当然也没有成效。在这关系到楚与关东诸国存亡的重要时刻,黄歇于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八年),又发兵攻打鲁国,迁封鲁君于莒(今山东莒县),占领了鲁国土地。《史记•春申君列传》说:“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史记•六国年表》:“考烈王八年,取鲁,鲁君封于莒。十四年,楚灭鲁,(鲁)顷公迁卞,为家人,绝祀。”),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以荀子为兰陵令,前已述及,黄歇不得已而为之;攻取了鲁国土地,也并非楚国实力增强的标志。其时,赵国元气大伤,韩、魏早已不支,西周被灭,周赧王死,齐因秦“远交近攻”策略生效,不敢贸然出击,秦一时也不会攻略齐、鲁,黄歇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攻鲁而取其地的,故实际上并不说明楚国国力的增强。事实上,第二年,即公元前254年(楚考烈王九年),韩桓惠王朝秦,魏亦委国命于秦,楚国一筹莫展,于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十年),黄歇为避秦、韩、魏兵锋,被迫迁都于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史记•六国年表》。梁玉绳《史记志疑》:“……故《汉书•地理志》于九江寿春下注云‘楚考烈王自陈徙此’,不云自巨阳也。”可见其后又迁回陈),向自己淮北封地靠拢。

    公元前251年(楚考烈王十二年),秦昭王卒,韩桓惠王及各国将相纷纷入秦吊祭,楚国也不例外,楚考烈王“使春申君吊祠于秦”(《史记•楚世家》),表现了楚对秦的尊重和亲秦路线的毫不动摇。楚以为秦、楚关系稳定,过两年,即于公元前249年(楚考烈王十四年),正式灭鲁。当然,在各国衰落之际,楚国竟能一举灭掉历史悠久、文化典籍丰富的鲁国,也应是战国后期一件大事,故史家称之为“楚复强”。但如从当时各国形势看,楚灭鲁,也只是黄歇善于应变的见机而为之举,并非楚国国势的强盛。所以,灭鲁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48年(楚考烈王十五年),黄歇就以“淮北地边于齐,其事急,请以郡而封于江东”(《资治通鉴》(秦庄襄王二年)。

    既“边于齐”,又“事急”,说明黄歇一味打击齐、鲁政策,已极大地激怒了齐国,齐、楚关系紧张;秦又灭东周,置三川郡(今河南洛阳东北),北部边境吃紧,黄歇不得不改清徙封于吴,楚国重心转往东南。因此,黄歇的攻鲁灭鲁,并未给楚国带来好处,反而与齐结怨,使自己陷于孤立被动,倒是战略上的失算。

    六、楚等五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卒,子楚立,是为秦庄襄王。秦庄襄王以吕不韦有“定国立君”之功,任之为相(子楚,原名异人,秦昭王庶孙,太子柱庶子。在质于赵时,阳翟(今河南禹县)大贾吕不韦认为“奇货可居”,入秦说华阳夫人(太子爱姬,楚人,无子)立异人为嗣。异人逃归后,楚服见华阳夫人,夫人大悦,异人更名为子楚。子楚继位后,任吕不韦为相,封文信侯。)秦庄襄王、吕不韦继续奉行东进方针,于次年(公元前249年,楚考烈王十四年),以东周君与各国谋伐秦,即命吕不韦攻灭东周(时东周君居今河南巩县西南)。至此,东、西周皆为秦灭。又命蒙骜攻韩,取成皋、荥阳,连同西、东周故土,合建三川郡(郡治洛阳)。秦境已与魏都大梁接壤。

    公元前247年(楚考烈王十六年),秦蒙骜攻赵,占领了赵国榆次(今山西榆次)等三十七城。王又攻韩,夺取了全部上党地,设置了太原郡。赵、韩既败,蒙骜即集中力量打击魏国,攻取了高都(今山西晋城)和汲(今河南汲县西南)。魏国军队屡败,魏安僖王不得已从赵国召回魏信陵君,任为上将军,主持抗秦(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窃符救赵、解邯郸之围后,不敢回到魏国,留居赵国。)魏信陵君“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史记•魏公子列传》。)魏信陵君于是率领五国军队(《史记正义》谓为燕、赵、韩、楚、魏等五国军队。)在河外大败秦蒙骜军队,并乘胜追击至函谷关而回。这时,秦虽取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但不久秦有丧,晋阳又反秦。秦之东进一时受挫。同年五月,秦庄襄王卒,太子政立,年仅十三,国事皆由相国吕不韦裁决。秦政局稳定后,继续积极进取,于次年(公元前246年,楚考烈王十七年),遣蒙骜率军定晋阳。由于魏信陵君取得反秦的重大胜利,威震天下,秦引为大患,遂派人在魏安僖王面前行反间计,诡称魏信陵君要称王,各国也要共同立他为王。魏安僖王果然中计,罢免了魏信陵君将军的职务。过四年,魏信陵君病酒而死,魏势更衰。公元前245年(楚考烈王十八年),赵将廉颇因赵孝成王卒、赵悼襄王以乐乘代己,怒而攻乐乘,乐乘败走,廉颇亦奔魏,后入楚,死于寿春。赵国政治局面不稳定,国势亦衰。其后,秦连续攻魏攻韩,占领了更多的土地。

    公元前242年(楚考烈王二十一年),秦蒙骜率军大举攻魏,取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桃人(今河南长垣西北)、雍丘(今河南杞县)第二十城,初建东郡,对魏都大梁已成扇形包围之势,秦壤已与齐境相接,直接威逼关东诸国。三晋首当其冲,这年,赵相、魏相会盟于柯(即阿,今山东阳谷东北)。次年(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秦继续攻魏,占领了魏地朝歌(今河南淇县)及卫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以濮阳为东郡治所。东郡建立后,遂断“山东从(纵)亲之腰”(《战国策•秦策四》),各国震恐。于是,赵、楚、魏、韩、燕五国合纵抗秦形成,组成了五国联军,对秦主动出击。关于这次合纵攻秦,《史记》有关篇章有如下记载: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史记•楚世家》)秦始皇六年(即秦五政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史记•秦始皇本纪》)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己时,乃相与合从(纵),西伐秦,而楚王为从(纵)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史记•春申君列传》)赵悼襄王四年,庞[火爰]将赵、楚、魏、韩、燕之锐师,攻秦蕞,不拔。(《史记•赵世家》)

    蕞,今陕西临潼北。寿陵,史家说法不一,今人以蕞为准(杨宽《战国史》以蕞为准,没有提及寿陵。)《赵世家》以赵将庞[火爰]统率五国联军攻秦;《春申君列传》以楚考烈王为纵长,春申君实主其事,没有记载庞火爰]。实际上,这并没有什么矛盾,因为楚仍为当时一大国、强国,各国推举楚国为纵长,当是可靠的。庞[火爰]是当时著名兵家(《汉书•艺文志》录有兵家《庞火爰》三篇。公元前242年,燕剧辛攻赵,庞火爰奉命反击,杀剧辛,获大胜),故由他率领联军出击。杨宽《战国史》说:“尽管庞火爰]是个著名的纵横家和军事家(《汉书•艺文志》纵横家著录有《庞[火爰]》二篇,兵权谋家又著录有《庞火爰]》三篇),但是已经无能为力,根本没有得到什么成就。”当时秦国已锐不可挡,无论是“四公子”尚存的春申君黄歇(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均已相继去世),还是著名兵家庞[火爰],均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战国时期最后一次的合纵抗秦,就这样失败了。

    七、楚徙都寿春与黄歇遇害

    公元前241年楚等五国合纵攻秦失败后,各国岌岌可危,楚国也更加惴惴不安。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载,五国伐秦失败后,楚考烈王因黄歇“用事”不力,“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门客朱英对黄歇说:“人皆以楚为强而君用之弱,其于英不然。先君时善楚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黾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两周,背韩、魏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其许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战国策•韩策一》“观鞅谓春申”篇所载内容与此同。)黄歇觉得朱英的意见很有道理,为了避免秦国兵锋,于这年迁都于寿春(今安徽寿县),仍名郢(寿郢)。

    楚徙都寿春后,仍无所作为。据《战国策•楚策四》、《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楚考烈王无子,黄歇很忧虑。赵人李园携其女弟(妹),想进献给楚考烈王,又恐无子久而失宠。李国转而投靠黄歇,成为黄歇的舍人,并把其妹献给黄歇。李园得知其妹怀孕后,便与她密谋,进而转献给楚考烈王。李园妹于是对黄歇说:“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后,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黄歇果然把她进献给楚考烈王。

    李园妹生子后,被立为太子,李园受到重用。李园恐怕黄歇“语泄而益骄”,就秘密私养死士,企图谋杀黄歇。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重,黄歇门客朱英对黄歇说,在此紧要关头,你可能获福,亦可能得祸。如趁楚考烈王病死,夺取王位,就获福;如不先下手,楚考烈王一死,李园必先夺权而杀你以灭口。黄歇以为李园势弱,待他又不薄,不会危害自己的。朱英见黄歇不听取自己的意见,害怕连累自己,就离黄歇而去了。

    不久,楚考烈王死,李园果然先进入王宫,在棘门内埋伏了死士,黄歇一进门,就被杀死,并割下头颅,将其抛到棘门外。随后又尽诛黄歇全家。李园妹子悍立,是为楚幽王(前237-228年)。

    黄歇遇害,是黄歇执政以来养士自重、专权自恣的必然结果。李园为了跻入楚国最高统治集团,以妹作为工具,固属手段卑劣;黄歇为了长期垄断政权,竟以有孕之妾进献给楚考烈王,也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所以,黄歇之死,正是楚国没落政治的一次大暴露。当然,由于黄歇长期“辅国持权”,楚国尚存在政治重心,至少在统治集团内部,还较稳定,随着楚考烈王病卒和黄歇被害,这种政治重心就失去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位愈演愈烈,进一步加速了楚国的灭亡。

    与此相反,秦王政这年二十二岁,平定了[土/母]之乱,亲自主持国政。自此,政治更加稳定,国力更加强大,加速了一统各国的步伐。楚国的命运就未卜可知了。

    八、楚抗秦的胜利与失败

    楚幽王即位后,正值秦王政亲政、大规模地进行统一战争阶段。公元前237(楚幽王元年),秦王政免吕不韦相,接受李斯谏逐客令和尉缭收买六国豪臣的建议,加速了统一战争的进程。次年,赵攻燕,秦以救燕为名,命王翦等攻赵,取阏与等九城,尽取漳水流域之地。

    公元前235年(楚幽王三年),秦继攻赵之后,即命辛梧率四郡兵,会同魏国,对楚国发起攻击。据《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五章)载,当时楚国执政李园闻秦、魏出兵攻楚,深为忧虑,急忙派人对辛梧晓以利害关系,“今臣窃为将军私计,不如少按之,毋庸出兵。秦未得志于楚,必重梁(魏);梁未得志于楚,必重秦,是将军两重。天下人无不死者,久者寿,愿将军之察之也。梁兵未出,楚见梁之未出兵也,走秦必缓。秦王怒于楚之缓也,怨必深。是将军有重矣。”辛梧觉得有理,遂止兵不前。由于辛梧按兵不动,“梁(魏)兵果六月乃出”。所以这次秦攻楚,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成果。

    秦攻楚无功,又转而攻赵。公元前234年曾大败赵军,斩首十万。但其后两年内,即公元前233年和公元前232年,秦两次攻赵,均被赵大将李牧打败。公元前230年(楚幽王八年),秦派内史腾攻韩,韩经多次被秦打击,已无力抵抗,这年遂被灭。公元前229年(楚幽王九年),秦灭韩后,即命王剪、杨端和率军分两路攻赵,进围邯郸,又使羌[广鬼]将兵助战,声势浩大。赵亦派李牧、司马尚抵抗。在关键时刻,秦以重金贿赂赵王迁宠臣郭开,要他散布谣言,诬陷李牧要反叛。赵王迁果然中计,派赵葱、颜聚取代李牧、司马尚。李牧不服从,被杀,司马尚则被罢废,赵国因而大大削弱。

    公元前228年(楚幽王十年)三月,楚幽王悍卒,弟犹(一作郝)立,是为楚哀王。这月,楚哀王庶兄负刍杀哀王而自立(《史记•楚世家》及《史记•六国年表》。)这是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又一次大规模的争权夺位的斗争。就在楚国忙于内部倾轧时,秦则趁李牧被冤杀之机,又派王翦、羌[广鬼]率军攻赵,杀赵葱,败颜聚,俘赵王,置邯郸郡。赵公子嘉率其族数百人逃到代郡,自称代王。赵国实际灭亡。

    公元前227年(楚王负刍元年),秦军已逼临燕境,燕太子丹使上卿荆轲以献地图为名,乘机刺杀秦王政,结果未遂被杀。秦命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军虽然联合抵抗,但仍败于易水之西。次年,即公元前226年(楚王负刍二年),秦王翦继续攻燕,破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及太子丹走保辽东,秦将李信追赶,燕王被迫杀太子丹献秦。由于秦军主力深入北方作战,原韩国贵族乘机在新郑反叛,秦迅速调遣军队予以平定,已被外迁的韩王安亦被处死。在此同时,秦派王翦子王贲率军攻楚,大破楚军,占领了十几个城池。

    秦败楚平韩后,立即把攻楚亡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资治通鉴》(秦始皇二十一年)载:

    王贲伐楚,取十余城。王(秦王政)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应为蒙武)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今陕西铜川西南)。

    公元前225年(楚王负刍三年),秦一方面按李信意见,派李信、蒙武率二十万大军攻楚;另一方面,又派王贲攻魏,围大梁,魏抵抗,秦军于是引黄河、大沟水灌大梁,三月后城坏,虏魏王假,魏亡。秦在魏东部地设置砀郡(郡治砀,今安徽砀山南)。王贲得心应手,战功卓著。

    李信攻楚的一路,则遭到楚国有力的抵抗,惨遭失败。据《史记•王翦列传》载,李信兵分两路,自领主力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即沿汝水而下;蒙武一部攻寝(今河南沈丘东南),取得一些胜利。因鄢、郢一带(楚国本土)有楚军活动,牵制秦军东进,所以李信又转而攻打在鄢郢活动的楚军(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楚国曾献青阳(今湖南长沙)以西地给秦,继而又叛约,进击南郡,故李信在汝水、颖水一带取得胜利后,即挥师攻打南郡(鄢郢一带)的楚国军队。)获胜后,与蒙武会师于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直指寿春,企图一举灭楚。这时,屯驻在淮水北岸的楚国大军,正以逸待劳,寻机歼敌。李信“年少壮勇”(《史记•王翦列传》),趾高气扬地挥师前进时,突然遭到楚军的反击,仓猝应战,遂大败。楚军紧追不舍,“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同上。)李信溃不成军,狼狈逃跑。这是秦统一各国前遇到一次最有力的抵抗,显示了楚国在军事上尚有一定实力。

    李信失败后,楚军继续西进,秦王政只得亲到频阳,请王翦复出领兵攻楚。王剪按前议,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政为了彻底击败楚国,不惜“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王剪)”(同上),可见这次战役规模之大是空前的。

    公元前224年(楚王负刍四年),王翦、蒙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王翦仍按李信进军路线,进入陈邑、平舆一线后,接受李信轻率进攻失败的教训,即停止前进,在全线上构筑壁垒固守。楚国不敢掉以轻心,亦倾全国兵力抵抗。楚军主动出击,多次挑战,秦军终不应战。王翦命士卒洗沐、投石,并“亲与士卒同食”(同上),以逸待劳。两军相持达一年左右后,楚军渐渐松懈,只得“乃引而东”(《史记•王剪列传》。),主动撤退。王翦乘机出击,大败楚军于蕲(今安徽宿县东南)南。楚军败后,楚将项燕东山再起,立昌文君于淮南,继续抗秦(此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然该篇说是昌平君,非昌文君。杨宽《战国史》考订昌平君系昌文君之误。《史记》的《楚世家》、《王翦列传》、《六国年表》等均说项燕兵败被杀。)公元前223年(楚王负刍五年),王翦、蒙武继续进攻,攻入楚都寿春,虏楚王负刍。楚昌文君死,项燕自杀,楚亡。第二年,王翦又进而平定了江南地,降服越君,置会稽郡(郡治吴,今江苏苏州)。同年,秦将王贲攻取辽东,虏燕王喜,燕亡;又攻代,虏代王嘉。公元前221年,王贲攻入齐都临淄,虏齐王建,齐亡。至此,秦统一六国,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大家可以加我的微信:nietianya,免费送珍藏版国学典籍和国学智慧培训视频讲座10部。谢谢大家,祝大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楚国的败亡(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et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