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构,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不再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而是合作关系。老板提供平台、员工提供自己的才能与时间。因此,老板也要改变传统的做法,选择和员工站在一个立场上。
管理是被动的,激励是主动的。管理是别人要求的,激励是自己要求的;人性的特点是不喜欢为别人做事,却愿意为自己做事。如果一个管理者还是用过去几十年的管理方法来管理现代的员工,那只会把员工管跑。企业人员流失严重,不是管理出了多大的问题,而是负激励、负能量太多。管理是管事,老板是带人。以事为中心,对人的关注就会减少,但事情要做好,必须要面对人。所以,管理者只是希望做好事情,而老板者的目标是通过激励带好团队。
对于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一般认为:第一层生理需求,就是满足人对物质利益的需求,而最高层自我实现需求,则是满足人的精神境界方面的需求。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自我实现的基础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既然是价值,就一定有价格属性,价值背后必有价格支撑。因此,企业要支持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激励也要跟上。所以,要想做真正的老板,就必须懂得关注人的需求与感受,先成为一个会激励员工的好管理者。
没有激励,人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在激励的设计上,管理者必须具备人本思维能力:
1.培养人不如招对人:只有先招对人,培养才有更大的价值;
2.招聘人不如留住人:新人的培养成本与风险高于留住老人;
3.留住人不如激励人:留人是为了让他有更好的表现,使其成为资本而非成本;
4.激励人不如培养人:给人真正有成就的未来,胜于一切激励。
现在年轻人进入职场,都希望先拿高薪,再认真工作,心里想的是我工资待遇不够,凭什么努力工作。一老板对员工说:“我知道你的工资低,公司现在需要更多资金来发展,给你加工资还不现实,我们一起奋斗,未来我们什么都会有的”。员工回答说:“如果现在不来点现实的,那你要实现公司未来发展也是不现实的”。从现实出发,理想才会变成现实。员工对薪酬不满意就如同老板对利润不满足;员工收入再高,也永远不会满意,因为他总希望获得更多。
在企业中,计较收入但愿意付出的员工其实是好员工,可怕的是计较收入却不付出不创造的员工,更可怕的是不计较收入也不愿意付出的员工,你要养着他还没有脾气。对于不计较收入用心做事的员工,你要挖掘他的其他需求,满足他更高层次的个性化需要。
新员工分类
A型—鸡肋型:不计较利益也不愿意付出的员工,增加企业成本;
B型—索取型:计较利益但不愿意付出的员工,损坏团队价值;
C型—交换型:计较利益且愿意付出的员工,引导与强化;
D型—雷锋型:不计较利益且愿意付出的员工。
不怕员工计较,就怕不付出还很计较。而不计较也不付出的员工,同样是一种悲哀。
老板与员工是天然的“敌人”,老板是做事业、而员工是做事情导致思维上的差异,从而出现利益分配上的偏差。如果老板和员工方向不一致,可能会产生以下问题:
如果老板只想着让公司赚钱:员工就会对公司没有归属感。
如果老板只会想办法压榨员工收入:员工就会想办法违规谋取收入。
如果老板只会画饼诱惑员工:员工就会想办法另谋高就。
如果老板只强调业绩结果:员工就会牺牲公司的未来利益来达成眼前业绩。
老板希望员工敬业,但必须给他们一个理由:
1)员工为什么要敬业?敬业能得到什么好处?
2)员工凭什么要敬业?因为又不自己的事业;
3)敬业与个人长短期利益有什么关系?让每个人都清楚敬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4)员工敬业绝不是天经地义的,为了组织利益而要求员工牺牲个人的利益是是不可能持续的。
所以,老板必须先拥有“利他共赢”、“分享事业”的高度与态度。老板要站高一线先愿意舍,员工才能脚踏实地努力创造。老板开始关注员工的需求与情感,员工则会体恤老板的压力与辛劳。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