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我忘了锁门了呢?
万一妈妈不能按时来接我呢?
。。。。。。
这种“活在过去和未来”的焦虑感,叫“万一”心理。
“万一心理”,是下面三种常见焦虑表现的根源:
①犹豫不决(万一选错了怎么办?)
②完美主义(万一犯了错怎么办?)
③过度准备(万一发生了这件事、那件事、想不到的事怎么办?)
“万一”心理在焦虑的大脑中总是倾向于悲观,焦虑者总是想“万一撞上了那棵树怎么办”,而不是“万一一切顺利呢”。这种总是把焦点放在过去和未来的思维习惯,有一部分源自于难以接受的眼前事实。
适度的“万一”心理可以引导我们抓住重要的学习机会,做出积极的改变。意识到担心无济于事,能够及时停止。“认真去担心,但只担心一次就够了”
焦虑的担心会导致不切实际的“万一”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让人神经紧绷、倍感有压力,而且它并不会激发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应该”和“不应该”,是焦虑者的另一个思维习惯。适度的应该和不应该,可以使行为更加符合道德规范。一旦过度苛刻,就会制造焦虑。当“应该”或“不应该”指向不可实现的目标,就会引发最严重的焦虑:我应该每门功课都一百分。我应该永远快乐大方善良,不应该在心里有任何不好的念头。焦虑的孩子经常产生类似的幻想:只要我乖乖的,就不会有坏事发生。爷爷就不会死。
由于焦虑性思维习惯,孩子会对不该确定的事情很确定:我确定会很没意思,因为没人会跟我说话。社交焦虑的孩子不会想:我希望没人看我。而是会想:每个人都会盯着我。同时,还会对确定的事情不确定:我知道恐龙灭绝了,但也说不定它们会复活,还会遛进我的房间。
放松的孩子不会浪费时间去担心那些小概率的事件(比如10亿年后太阳会燃尽)。但是焦虑的孩子会担心。大脑的安全系统只会对图像和感受做出反应,数字则毫无意义。当头脑中的想象达到一定程度,孩子就会混淆现实与虚幻的危险。焦虑的孩子几乎耗费了所有的脑力,来回顾过去和预演未来,以至于已经没有余力关注眼前这一刻。焦虑的思维习惯对人是一种极大的消耗。如果孩子被不愉快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所占据,那么他就失去了真正有意义的现在。
挑战焦虑性思维:必要准备
消除“万一”心理和其他焦虑性思维的根本对策,就是揪出这种想法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而挑战它们,最终踏踏实实地生活在“此时”和“此地”的现实世界中,而不是充满担心的想像里。
逻辑分析无法让焦虑消失。焦虑性思维对理智具有超强的抗击能力。因此,我们需要事先进行周密的计划,首先要有策略地避免引起抗拒,进而才能更有效的挑战焦虑:
首先共情,接纳孩子的感受。孩子只有在确认你能理解他的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听得进去你对焦虑想法的挑战,“不轻视感受”,情绪只要产生的就是正当的。
挑战绝不等于争辩。一旦争辩,挑战失效。
设法引导孩子自己提出质疑,而不是一味灌输大人的想法。
所有恐惧和焦虑的背后,一定都藏着更深层的信息。孩子之所以总在表面上对鸡毛蒜皮的事情过于认真,是因为他无法用语言描述更深层的感受。
因此,只要发现孩子的警报被拉响,我们就要立刻与之共情,帮他解除警报,重置安全系统,不管是真实的危险还是想象的威胁。如果我们对孩子说“根本没什么可害怕的啊”他会屏蔽这句话,对他而言,害怕是真实的而切身的存在。执意与孩子争辩,让孩子为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感到羞愧,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同样,如果我们说“别担心,不会发生那种事的”孩子也会屏蔽。对他来说,由于脑海中的恐怖画面生动逼真,因此可怕的事情就相当于“正在发生”。在孩子的认识里,如果爸爸妈妈说“不可能发生”,那么一定是爸爸妈妈自己没搞清楚。
焦虑的孩子一般非常善辩。他的争辩不一定合理,但却强而有力,而且可以不停的来回反复。所以,我们不要掉进争辩的陷阱,更不要试图赢得这场辩论,否则不管我们多么正确,最后,输家一定是我们。因为处于焦虑状态的大脑会誓死捍卫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担心一定是“有道理”的,只不过我们不懂罢了。
孩子的焦虑性思维不可能被外部力量所改变有效的挑战必须发自内心。我们能提供的最佳帮助就是耐心地鼓励孩子自己去理清思路。
接下来,我们分别讨论有效应对“万一”等焦虑思维的方法:
游戏。
从“万一”回到“现实”。
激活更多大脑路径
先欢迎,后改造。
挑战焦虑性思维:游戏
游戏对孩子的意义:一,游戏引发笑声,会从生理层面直接化解紧张。二,各种“万一”的担心原本都是严肃的事情,而游戏让它们变得轻松好笑。三,游戏让孩子充分释放想象恐怖场景的冲动,大胆发挥想象力。
焦虑的孩子通常比其他孩子更有想像力,而这也正是导致他容易紧张的原因之一---他能生动的想象出各种危险的画面。
焦虑的诡计之一“所见即全部”。大脑中负责理智的部分(理智脑)反应速度较慢,甚至有点懒惰,它总是让大脑中反应速度较快、较为情绪化的部分(情感脑)来处理事务。然而由于情感脑在处理事务时,对反应速度的要求远远超过对准确度的要求,因此情感脑总是会自动选取捷径。捷径之一就是“所见即全部”---只需要知道眼前的事情,没有必要搜集更多信息。
在某种情况下,“所见即全部”的快速反应是有益的。但大多数情况下,它却会给焦虑的孩子制造很多麻烦。因为紧张的念头和感受就是他的“所见”,所以他很容易认为这些就是“全部”事实,孩子不再继续搜寻代表着安全的信息,也不接受别人的劝解,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知道全部事实了。
挑战焦虑性思维:当下
对焦虑性思维最强有力的挑战,就是引导孩子关注眼前的现实“当下”,而不是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过去和将来上。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到当下时,所感受到的可能是悲伤、愤怒或者恐惧,但通常不应该焦虑。当我们关注此时此地的情景并真的感到害怕时,说明危险就近在眼前,这时我们需要的是立即行动,而不是坐在那里焦虑万分。只要我们能够专注于当下,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的停留,也可以重置安全系统,缓解紧张和焦虑。
查看当下
对焦虑思维最直接的挑战,就是对当下的查看:“我们来看看你的想法和眼前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不要把你眼中的当下强加给孩子,因为那样会引发反感和抗拒。让孩子自己看清当下的事实。你可能并不赞同孩子查看的结果,但那不重要。无论如何,不要与孩子争辩。
查看当下,可以帮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此时此地的现实,而不是他们脑中充满“万一”的危险世界。
查看风险
如果父母一再坚持,没有任何风险,那么焦虑的孩子就会变得更加小心:“明明自己感觉不安全,为什么妈妈告诉我很安全呢?”。承认风险的存在,是更好的回应,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来评估:是否值得冒险?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孩子的感受。
接下来我们需要发现孩子的另一面。即使是胆小的孩子,也一定在生活中坦然面对过某些风险。
对于大多数人“时刻准备好”是一天不错的至理名言。但是焦虑的孩子却常常“过度准备”。过度紧张导致的过度准备最终只能换来精疲力竭,丝毫不能让生活变得更易预测。
查看信念
“如果我做错了,或者这道题空着不做,会有什么麻烦吗?”
“那又怎样呢?得不了高分会有什么麻烦呢?”
不要相信你深信不疑的每一件事。
挑战焦虑性思维:激活更多脑区
很多焦虑的人都发现,当自己非常专注于某件事时,紧张感就会大大缓解。这种专注的状态被称为“心流”,也就是常说的“沉浸”。而处于心流状态时,我们的身心则美好的融为一体。
挑战焦虑性思维:先欢迎,后扭转。
先真诚欢迎焦虑的想法,然后把它们彻底扭转过来。与之前的“欢迎情绪”十分类似。
对于焦虑的孩子而言,一个焦虑的念头就是事情的全部,因为这个念头会充斥孩子的整个大脑。比如,假设他忘记一项家庭作业,他会想:老师肯定会生气。他无法驱逐这个念头,于是“老师很生气”就变成整件事情的开端高潮和结尾。然而事实上,一个焦虑的念头不可能是事情的全部。因此,经常问他:然后呢?会发生什么?再然后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孩子更深层的恐惧,或者,孩子可能自己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
“从这次紧张里,能不能找到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个提问的意义在于,它有可能会引出一个内容丰富但却潜藏心底的故事。你还可以问下一个问题:“在你看来,还有什么事情是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
“安全的冒险”,是一个挑战焦虑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尝试去做一些理智上知道足够安全,但在感受上却仍然觉得有点害怕的活动。
焦虑的孩子因为被各种“万一”所纠缠,而无法关注眼前的事实,他一直活在过去的可怕经历和对未来恐惧的想象中。作为父母,我们能够帮助孩子关注当下的事实。当然一开始,孩子可能不相信这种方法能帮助他摆脱困境。这很正常,因为焦虑的孩子会怀疑一切(除了他自己头脑中焦虑的想法)。因此,我们不能强迫孩子使用任何技巧,而应该设法让他感受到:这会是一个有趣的尝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