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游戏力Ⅱ
共心共情,养育自信

共心共情,养育自信

作者: Max妈咪 | 来源:发表于2019-01-17 12:03 被阅读0次

    对危险保持警惕并没有什么错,如果有人突然害怕起来,可能是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危险。但是有的孩子无法区分“真实的危险”和“想象的威胁”。所以,作为父母,我们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在容易紧张的孩子面前充当“镇定的第二只小鸡”,引导他冷静下来。

    1.共情,不可或缺,第一要素。

    在孩子心中,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害怕如此不安?没有共情,我们很容易对孩子的恐惧不以为然。但是,孩子害怕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共情会让孩子开启积极解决问题的大门。

    用共情面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恐惧”,因为,表面上孩子害怕的是不真实不存在的东西,然而,真正让孩子担心害怕的东西却深藏在他的内心,超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就会把内心隐隐的不安全感投射到具体的东西上,比如房间里有怪兽。不管孩子表达出来的恐惧多么“荒唐”,都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察觉他的心中是否藏着更深的恐惧。他们最需要的是爸爸妈妈接纳自己的恐惧感,只有爱和接纳,才能让孩子安心。当孩子感觉不安全时,试试说:我就在这儿,妈妈就在你身边。而不要一再强调:你很安全。

    但是,共情并不是让我们跟孩子一起紧张:你怎么啦?你还好吗?真的没事吗?如果孩子觉察到父母也在紧张,那么他将彻底失去仅存的那点自信,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怀疑和紧张。

    2.用我们的镇定与信心感染孩子

    首先,接纳孩子的现状,然后一步步引导他获得更多的安全感。紧张的焦虑是一种极具传染力的情绪,当下次为孩子担心时,告诉自己:现在并没有危险,不过是被孩子的情绪传染了。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循序渐进的小挑战。过度的挑战,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没有挑战,孩子的能力和自信无法得到发展,要“恰到好处”。当孩子面对挑战时,总有忍不住想帮助孩子的冲动,就问一下自己:是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还是,帮助孩子时我们自己的需要?记住,我能能给孩子的最好关怀,就是在孩子受挫并寻求安慰时,我们及时通过联结来抚平他的伤痛,而不是事先的过度保护或频繁救援。

    焦虑者对待世界的态度通常是:眼前的这些已经足够害怕了,我不想再关心别的了!焦虑的孩子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对别人的紧张过于敏感,对别人的镇定过于迟钝。

    养育一个容易紧张的孩子,如果想尽快改善状况,仅仅保持自己平静就不够了。孩子过于紧张的大脑会频繁搜索危险信号,安全的信息被屏蔽在外,靠他自己,无法重置安全系统。

    父母修炼的目标:成为既镇定、又满怀共情之心的“第二只小鸡”。

    如果孩子焦虑的时候不听你的,说明他整个人已经被警报器的声音和非理性的评估所控制,这时温柔的身体接触,充满爱和理解的语言,会比讲道理更管用。

    恰到好处的安慰

    ①绝不轻视的态度

    ②先认可感受,再想法开解。认可孩子的感受是建立联结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也最简单的做法是:复述孩子对你说的话。

    ③15秒劝解原则。如果劝解在15秒内没有发生作用,就放弃它,再想别的办法。因为劝解有效,说明孩子的大脑还留有一条通道,让劝解的话顺利到达理智脑,“安全系统”做出了理性评估,并发出了“解除警报”的信号,使孩子平静下来,不再紧张。如果这一切没有在瞬间发生,说明那条通道已经关闭了。

    ④“辅助”而不是“代替”孩子进行理性评估和解除警报。

    养育有能力解决问题的自信的孩子。

    共情可以持续为孩子建立安全感。“有人明白我的意思,理解我的感受”,这种感觉是对抗焦虑的必要元素。但是光有共情是不够的,孩子还需要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具体方法。

    当孩子做出勇敢的事情时,我们就去肯定他,并用恰当的方式告诉他:勇气可以通过练习不断培养,它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告诉孩子:“有勇气”并不等于“不害怕”。勇气的意思是,虽然害怕了,但我们害怕有所行动。如果“不害怕”,那就根本不需要“有勇气”了。

    在《妈妈,他们捉弄我》一书中,列出三个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你做过什么努力?

    2.效果怎么样?

    3.下次再遇到,你会怎么做?

    如果孩子回答:我什么也没做。其实什么也没做本身就是一种处理问题的策略。我们可以问:什么也没做的效果怎么样?

    孩子遇到事情,不要一直询问这件事中令孩子难受的每个细节,而且要关注孩子的自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怀着共情之心去倾听。

    要不要通过“奖励制度”来激励孩子努力面对和解决问题呢?

    容易让孩子觉得克服恐惧只是为了得到奖励,那么他会忽略另一种更重要的东西--自我挑战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奖励所强调的只是结果的成功或失败,并没有关注努力的过程和方法。最后孩子会执迷于具体的奖励和惩罚,而“锻炼勇气和建立自信”的初衷被抛到了脑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心共情,养育自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xi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