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仙居东影评专辑《正能量大讲堂》
影评|《安娜·卡列尼娜》:是遵从于道德超我的婚姻责任,还是屈从于

影评|《安娜·卡列尼娜》:是遵从于道德超我的婚姻责任,还是屈从于

作者: 天蝎座的书生 | 来源:发表于2021-11-20 08:32 被阅读0次

    【文字家园】

    【声明】:由于个人未曾看过或者看完托翁的原著,所有评论只是基于《安娜·卡列尼娜》意大利电影版,若与原著有所不同,敬请谅解。

    一、前言

    说实话,我个人之前对于安娜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结尾的卧轨自杀以及出轨的浅层表面理解,很少有机会或者主动去了解与感受安娜的复杂性,或者说,自己的阅历不足,因此,迟迟无法动笔,也在思考,该以怎样的角度去理解与解读《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电影或者安娜本身。

    卢梭说:“人生来自由,却又无时不在枷锁之中。”

    而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给我最大的思考与启发就是:到底是遵从于道德超我的婚姻责任,还是屈从于本我欲望的爱情幻灭?

    这是两难的选择,选择其中任何一种,就意味另一种的失去,而我们却无时无刻都在做这样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绘制成我们的人生经历与历程。

    二、作品解读

    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认为,我们的人格具有三重结构,也是心理过程的三种力量,即本我、自我与超我。

    其中,本我遵循“享乐主义原则”,它不受逻辑、理性、社会习俗等外在因素的约束,仅受自然规律即生理规律的支配。

    自我遵循“现实主义原则”,它存在于本我和感官意识之间,用理性和审慎保护本我,既受到本能的冲动,又限定在理性的范围内。

    超我遵循“道德求善原则”,它是在性冲动被压抑之后,经过一番转化或变形,通过自我的审查,向道德、宗教或者审美等理想形态的升华,可视为道德化的自我。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常所讲的“良心”;二是自我理想。

    通过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爱到底是什么,幸福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等这些元问题。

    安娜到底是如何精神崩溃,最后走向幻灭的?

    列文——基蒂又为何能够获得幸福?

    电影有很清晰的两条叙事线,即安娜——卡列宁与弗隆斯基的情感线、列文——基蒂的情感线。

    【一】安娜线

    首先,我个人认为安娜经历了超我、自我、本我三个阶段。

    (1)遵从于道德超我的婚姻责任。

    电影的开头是乘客卧轨自杀的场面,暗示着安娜的悲剧性结局,紧接着的是一场盛大的舞会,主要交代了安娜的身份背景与人际关系。她是一位贵族之女,15岁的时候就嫁给了高级政要卡列宁,并育有一子谢廖沙,她和卡列宁之间是一场政治联姻,而且通过后续的电影情节,我们知道卡列宁深爱着安娜,但是,日子缺乏激情,他们之间亲情胜于爱情。

    这时候的安娜,她极度压抑,也不快乐,也感受不到她眼里的幸福,但是,她依然在承担着自己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对儿子的要求,几乎百依百顺。

    她结婚太早,而恋爱或者爱情经历处于空白状态,她想挣脱婚姻的枷锁与束缚,焕发自己的激情和魅力,当时,她只有24岁左右。

    爱情对她来说,有着致命的诱惑,但是,此时的她,理智远胜于情感的欲望诱惑。

    (2)遵循于现实自我的欲望挣扎。

    在这场舞会中,她认识了年轻帅气的弗隆斯基。而弗隆斯基的情话满级,又不断地挑拨着年轻的安娜的欲望。

    当弗隆斯基第一次正式追求安娜,安娜是拒绝的,此时的安娜,处于理智和欲望的边界线。

    在拒绝弗隆斯基之后,安娜又不断地在理智和欲望中挣扎,这时的安娜,情绪非常不稳定,夜里也偶尔会做恶梦,精神压力也在加重。

    (3)屈从于本我欲望的爱情幻灭。

    当弗隆斯基第二次正式追求安娜时,安娜答应了,此时的安娜,欲望战胜了理智,人也变得极度不理性,身边的原本稳定的人际关系秩序,也被遭到破坏,并且对原有的家庭产生了负罪感。

    随着欲望的不断满足,安娜的确重新活了过来,过去的安娜也在逐渐消亡。

    此时的安娜,也的确处于幸福状态,但是,这个幸福状态是短暂的,也是不稳定的。

    弗隆斯基虽然年轻帅气,但物质经济不稳定。

    而安娜对弗隆斯基也缺乏足够而全面的了解,一切遵从本能的本我欲望驱使。

    随着安娜对本我欲望不断放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消耗着原本的人际关系和物质积累。

    最后,甚至抛夫弃子,只为了一个陌生的男人,这样做值得吗?

    再到安娜为弗隆斯基生子,组建了新的家庭,却又在旧的伤痕累累的家庭中,不定摇摆,而安娜也变得敏感嫉妒起来,最终无法忍受精神崩溃,卧轨自杀。

    其次,我们该如何评价安娜的行为与形象?

    通过电影情节,我们知道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在这段婚姻关系中,并没有犯不可原谅的原则性错误,他追求个人的声誉,最后却被安娜出轨的丑闻,遭到白眼。

    他做错了吗?没有,只是和安娜之间没有激情之爱。

    那么,安娜做错了吗?

    以世俗的角度来说,安娜的行为是出轨,是对婚姻的不忠诚,对婚姻神圣性的一次彻底否定,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娜是错的,是要付出代价的。

    以安娜个人的角度来说,这是个人的生理欲望的满足,以现当代社会的价值评判体系来说,这是无错的,只是个人行为而已,最多被人道德谴责鄙视,无关痛痒。

    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道德要求是极为严肃与苛刻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替代了法律,而对婚姻不忠诚,是个人最大的道德污点。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社会环境已经算是很宽松的,是进步的。

    但是,以原有的家庭角度来看,安娜出轨是对原有家庭的一次背叛,让丈夫蒙受耻辱,让儿子遭人唾弃与白眼,从这个角度来说,安娜不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

    【二】列文线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

    对比起安娜的悲剧与不幸,列文和基蒂之间无疑是幸运的,我们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幸福。

    那么,他们之间为什么是幸福和幸运的?

    我觉得有以下三点原因,可以参考:

    其一,他们清晰地认识到自我物质劳动的价值和重要性。

    在舞会上,列文认识了基蒂,并第一次向基蒂求婚,被她拒绝了。列文感到很迷茫、也很痛苦,不过这些痛苦,相比起自己所追求的从事物质劳动而让自己的精神获得安宁和平静,是可以忍受的。

    在和农夫一起种植庄稼和粮食的过程中,列文也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具备的知识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超越和蜕变。

    失恋的痛苦和收获的喜悦,相互交织,也让他逐渐摆脱了失恋的阴影。

    而基蒂在舞会之后,就到教堂中担任护士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她治愈了一位战后被截肢的战士的心灵创伤。在这个过程中,基蒂也完成了自我的第一次超越以及工作的价值——帮助更多的人,让自己获得快乐。

    两人之间都意识到物质劳动的重要性,在精神上有一定的契合,尽管有时候也会产生分歧。但是,两人之间的精神契合,让他们互相认定对方,互为精神伴侣。

    其二,两人都是处于同一阶层的贵族阶级。

    虽然不知道列文的家族情况,但大致能够推测,列文应该也处于贵族阶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上流阶层,身份地位的对等,让他们没有沟通的障碍,物质的相对丰盈,让他们免于一日为三餐奔波。

    如果他们一位是贵族,一位是平民,就存在着天然的文化障碍与,甚至是偏见,具体可以参考《傲慢与偏见》。

    或者,两人都是平民,是否幸福有待确定。

    其三,他们相对安娜来说,更加的理性和成熟。

    基蒂相比起安娜来说,幸运的地方在于她的自由与婚姻的可选择性。

    基蒂和列文之间的婚姻,是他们自己相互主动选择的,而安娜的婚姻是被动的,婚姻对安娜来说,是消极的枷锁与牢笼。

    最重要的是,基蒂能够认识到,并考虑主动婚姻和被动婚姻的区别。

    在当时的社会看来,婚姻是必须的,是每个人无法逃脱的命运。

    而基蒂婚姻的主动选择,这就是自由。

    三、总结

    回到最初的命题:到底是遵从于道德超我的婚姻责任,还是屈从于本我欲望的爱情幻灭?

    我觉得两者都可以选择,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道路,没有对错之分。

    一种是人的社会属性,一种是人的自然属性,两者都是构成人类的重要属性。

    我想,两种属性之间的平衡,才是最理想的状态,也是获得幸福的必然理由。毕竟,我们只是历史中的人,无法看到自己的命运长河,也无法预见哪条路更适合自己。

    鞋子是否合脚,也只有穿过才知道。

    【文字家园投稿专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影评|《安娜·卡列尼娜》:是遵从于道德超我的婚姻责任,还是屈从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re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