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卢俞州

作者: 南宁唐方 | 来源:发表于2019-02-22 03:19 被阅读5次

    当我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渐渐忘记苦楝树的时候,卢俞州的苦楝树情结在我面前徐徐展开,这个情结在他的新作《蹚过门前那条河》里时不时跳出来,委婉而有温度,诱导我去回忆、去怀念、去寻找,跟随他的步伐一步一步走近他的理想国。

    苦楝树,一种生长在南方的乔木,从小认识它就是我家的房前屋后和村边路旁。然而我对苦楝树并没有多大好感,因为小时候妈妈说生活苦像黄连,我便以为黄连就是苦楝树的子。这个以讹传讹伴随我几十年,直到读卢俞州的苦楝树,才知道这是个美丽的错误。苦楝子和黄连子都是可以入药的果实,除了壮话读音相似,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就比如你一直以为的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到最后竟然发现是两个不同的人两件不同的事。世上的人和事,谁又能分得清?

    读卢俞州的文字,清新而自然,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跌宕起伏,没有缠绵悱恻,却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而手不释卷,你不知道他下一个会写石头还是写花草,或者写他读书的感悟,不知不觉便被他带入一个他自己建造的城郭,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苦楝树下》里,会看到他云淡风轻的生活状态。他家的北廊外有一棵高大的苦楝树,新书房的门正好对着苦楝树,这样,他便在这棵苦楝树下开始伺花弄草。为了吃有营养的鸡蛋,他自养几只下蛋的母鸡。为了听公鸡司晨,还养几只喔喔叫的公鸡,就是想夜里听公鸡喔喔叫,枕着鸡鸣声入眠,享受乡村田园生活的味道。所有这些喜欢都和他的苦楝树情结分不开。“夜深了,走出书房,站在苦楝树下。听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声,此时,月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漏下来,印在水泥地上,斑驳的影子宛如一幅随风飘荡的水墨画,画面一下子清晰,一下子模糊,亦真亦幻。” 然后,一声感慨,苦楝树下,花草争妍、姜菜青青、公鸡喔喔,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还有,“廊前的苦楝树,就像个老友,伴我几个春秋。除了听鸟音,休息时间,我常常走到走廊朗读,树就是我的听众,读得更认真。午夜醒来,有时候站在走廊,看月光把树影印在白色的墙上,像一幅动感的水墨画,让人没有来由的欢喜。有时候坐在廊前听雨,雨点与树叶摩擦的簌簌声,树叶在湿绿诱人,雨点溅起的细蒙蒙的雾气十分养眼,植物的气息直窜鼻尖。这是这座小山和苦楝树给我带来略有点诗意的生活细节。”看看,这个画面感极强的夜晚,和一幅随遇而安的田园牧歌画面便一发不可收拾地俘获了我。

    卢俞州写他的家乡,写他的家事,更多的是写他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写不了宏大主题,只会关注微小的生命。喝酒、交友、亲情、家务,读书、跑步、临帖、抄经,对父母的思念,对兄弟的情义,对妻女的牵挂,对朋友的帮助,甚至对一只不知名鸟儿的猜想都令人为之动容。他不敢浪费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他不停地奔跑,无时不显露他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想象,一个大男人,一个正值事业上升期的领导者,也和普通人一样有柴米油盐,有人间烟火,有七情六欲,这才是生活的本真。读着读着,便被这种烟火气质慢慢喜欢上他了。

    他读书读得风情万种,“算起来,躺着读书的时间居多。周末早餐后洗澡洗衣服,就躺着读书到中午,下午没事又继续躺着阅读。若是冬天,在大理石上垫一层,躺着晒太阳。若是夏夜,可以静静躺着看月亮,想想旧事……有一年去北海涠洲岛,同行的下海游泳。我负责照看行李,躺在吊床上。阅读《随园食单》,听海潮,闻着海腥味,脑海里菜谱翻过,那感觉十分美妙。”这种不经意的述说,安安静静,不急不燥,娓娓道来,让你忍不住放下手中的活来倾听他的呢喃,倾听他的自言自语,倾听他的内心独白。还有,他阅读范围之广令我敬佩,随书列出的书单,很多我都没有听说过,至此我再也不敢自称读书人了。

    在《路上轻尘》里,你会和卢俞州一起感受世俗生活的气息。热闹的巷子,下棋的老人,一块石碑的前世今生,“石头一定还记得他们,只是石头不语,而今只留下一个难解的秘密”,唱山歌的男女,以及下大雨时只留下雨点落在地上溅起的微微粉尘。一个人随心所欲,喜欢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独行,那样可以无所顾忌,自由自在,很不喜欢被人打扰。他所描绘的城市,所路过的小巷,所关注的小人物,浓浓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犹如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应该就是闻名遐迩的刘三姐故里——宜州城了。

    卢俞州能写,入眼皆景物,景物即文章。著名作家东西说过“所以故乡,并非今天我们坐在咖啡馆里想象得那么单纯。她温暖过作家,也伤害过作家。”在《蹚过门前那条河》篇章里,我读到卢俞州对家乡的情怀,我想家乡一定是一直温暖着他。“最是门前那条河,流淌着多少个春秋,流淌着多少人的悲欢。这条河,不大不小,也许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在村里人眼里,它有时候是温婉可人的,亲切的;也有时候是彪悍威猛得不近人情的。这条河,横亘在村子前面,雨季,常常给村里人制造出行的麻烦,有些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对于卢俞州来说,这条河给他人生留下的更是命运的转机。当他考上师范学校临近开学时,大雨不停地连续下了十多天,浑黄的河水溢满河堤,日夜奔流不息。“最后几天快要到开学报到的日子了,父亲和几个哥哥去河边勘察,找一处较宽阔的水面,水流相对缓慢的地方,哥哥几个冒险游往对岸去,同时拉去一根绳索,绳索两头在两岸固定绑在树上,我就头顶着简单行李,扶着绳索穿过哗哗大河水,一步一顿的,一步一顿的,抵达对岸。从此。抵达师范学校,抵达我人生的彼岸。这一走就走了二十多年。”卢俞州不但有苦楝树情结,更有家乡情怀。这就是卢俞州这本散文集的精髓所在,真实道出了当年从山村走出来的少年,经过不断地锤炼和磨练,已经成长为一名能够为家乡百姓所思所想的有用之材。

    卢俞州是个温情的男人。他写女儿幼年离开父母独自去外地上学的时候,写得情深意切。“四点半,回到空荡荡的家。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很累,却怎么也睡不着。起来,整理丫丫散乱的房间。床上她的睡衣睡裤,胡乱扔在枕头边,有她的气息在,我舍不得洗。书桌上,小学课本、作业本、学习资料、笔记本、课外书、奖状、铅笔水性笔、铅笔刀,几乎所有的纸质上都留有稚嫩的笔迹,连奖状上也涂涂写写,她伏案写作业的样子又浮现在眼前。阳光昏暗的午后,没有声音,只是眼泪,不断地往上涌,觉得自己真没出息。”就这样絮絮叨叨,真情流露,一个父亲对女儿的舐犊情深跃然纸上。曾经也记录我先生对女儿的依依不舍,男人们与上辈子小情人的情感如出一辙。

    喜欢卢俞州的写作风格,他常常在结尾处有一两句耐人寻味让人印象深刻的金句,并非说教却句句在理,让人倍感舒服。比如:“所以,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视之,要保持足够的耐心,终有一天他们会有更好的改变。”“这世上,很多美好的事物往往就这样消无声息地说没就没了,如一滴水落入大海。一缕轻烟没入苍穹。”“身心俱暖,我此时的表情想必也因温暖而明媚。”如此暖融融的话语,就像冬夜里和友人围着一盆旺旺的炭火,读书、写字、听雨,间或天马行空畅谈人生理想一样。

    写到这里,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无独有偶,和卢俞州一样,我也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在外工作的游子,生活和工作常常分不清。工作忙起来会忘记生活的需求,当闲静时候更多的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追求恬淡的生活方式,寄情于山水,寄情于阅读。在这里读到和我一样的生活态度,看到很多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故事。突然惊觉,我到底是写卢俞州还是写这本《蹚过门前那条河》呢,不得而知。

    卢俞州和他的文字像一杯绿茶,慢慢读,慢慢品,慢慢体会,淡而幽香,回味无穷,心性随之安静下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倾听卢俞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ts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