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汉黄龙元年,王政君获封皇后,其兄弟随之陆续都进入王朝的决策层,连带着众多侄子们也都迅速入仕封侯。一时间,仿佛汉家天下改姓成了王家天下。
可惜父亲死的早,王莽一家并没有享受到王家飞黄腾达所带来的红利,和一般老百姓一样生活清苦。如同草芥的王莽家没有权力爵位的护持,自然缺少稳定的收入,和已是豪门的叔叔们比起来,王莽母子的生活简直就是猪狗不如。
同是王氏子孙,生活却如天壤的巨大差距,年幼的王莽倍感屈辱。对早熟的王莽来说,由地位及贫富差距而引起的巨大悬殊无疑是他登顶天下的原动力。
走在长安街道上,王莽常常要躲避疾驰的车队。若是躲避不及,被车马刮踏,只能自认倒霉。车马过后,路上行人掸着身上的尘土,嘴里不停地咒骂着远去的车队。王莽却握紧了拳头,虽然没有开口,但他内心的憎恶肯定比别人更甚。因为车队的主人,是他的堂兄弟们。对于这些整天香车宝马招摇过市的堂兄弟,他既厌恶又鄙视。虽然同处一个城市,王莽却与他们相隔如此遥远。
华丽的外表掩藏不了他们内心的浅薄、愚蠢和无能,如果失去了父辈的庇护,他们将不堪一击。
好强的寡母节衣缩食,把他送到名儒陈参门下,学习儒家经典。和所有的寡母一样,王莽就是她活下去的唯一理由。无数个夜晚,她都一直陪着王莽温习功课。她剥夺了王莽的童年,不允许王莽和街上的孩子嬉戏玩耍。她要王莽出人头地、光大家声,为她逝去的丈夫出一口气,拿回原本就属于他们的一切。
就在这时候,叔父成都侯王商看到王莽不似纨绔子弟那般声色犬马,这样明显的反差,使王商认定王莽这小子将来肯定会飞黄腾达的。他便在王莽的身上下了赌注,于是他上书朝廷,表达愿意把自己封地,分给王莽的意愿。这样一来,也可以为自己博得救济宗族的令名。而且,名士们也多称许王莽乃国士无双,是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
在朝野上下不断地舆论炒作下,远在九重之外的皇帝也风闻了王莽的贤达的名声。终于,永始元年,王莽获封为新都侯。
经历十八年的艰难困苦的磨练,王莽终于凭借“门荫”和自己的智慧登上了富贵之门。然而王莽明白这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位为列侯之后的王莽,没有堕落到纨绔子弟的声色犬马、游冶放荡中去。
史书记载:宿卫谨敕,爵位益尊,节操愈谦。
也就是说,皇帝给我以高官显爵,我王莽要兢兢业业的为国家社稷奉献自己的全部。
王莽勤奋工作的同时,也在竭尽全力地结交当朝显贵。“收赡名士,交结卿相大夫甚众”。总之,朋友多了路好走。
这群和王莽交朋友的士大夫们,也都在尽力地宣传、鼓吹王莽的贤明。毕竟,穷酸的名士们要靠王莽的献金来维持作为名士的体面。这也印证了,“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所言不虚。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王莽收买人心,并不是单单针对当时的达官显贵,而是采取了全面撒网,全面捕捞的手段。只要是能够博得“令名”的事情,王莽必往之。
史书记载:莽休沐出,振车骑,奉羊酒,劳遣其师。恩施下竟同学。
王莽在休息的时候,经常驱车来到太学,去犒劳慰问太学(相当于党校)一线的教师员工,并且给他们带去了美味的羊肉与甘冽的美酒,就连当时的太学生也都一并犒赏了。
当王莽的车队离开太学的时候,大街上是“诸生纵观,长老叹息”的景象。
早在王莽以前,那时候是汉高祖定鼎天下的时候,就有“商山四皓”的故事。统治者不惜降尊的礼贤下士,就是在为统治机器延揽新鲜人才。
毕竟,“士为知己者死”。朝廷既然看的起我,又官之大位。除了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之外,普通人谁不想富贵腾达呢。
权力,可以改变、控制人的一切。手中握有的权力越大,受到的侵蚀就越严重。
陡登高位的王莽亦不能例外。
尽管王莽深信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但也不能很好把控自己心灵的阴暗面。权力带来的快感,使他开始逐渐尝试用特权,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好处。
反正,只要手握大权。即便是刀笔小吏,也可以用朝廷赋予的权力去满足自己的私欲,历来皆是如此。
初入政坛的王莽和他以后的所作所为相比,现在的滥用权力只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
大恶的出现是要在经历了无数的小恶之后,才会累积而成。已经在王莽的心底深处生根发芽的邪念,只要遇到适合它生长的环境,很快便会长成参天大树的。
这一量的积累,也将是一个漫长的等待。
人才,是一个集团不断保持新鲜血液与运转动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狡黠的王莽,在其微贱之时就懂得如何“收买人心”“延揽人才”。自然,已是重臣的王莽只会变本加厉的去做。
他不断地向天下广发英雄帖,不惜重金延聘各种人才。就像战国时期的孟尝君那样手下有三千门客。
不管是治国之贤良,还是鸡鸣狗盗之徒,先豢养起来,保不齐哪一天就会用到。
王莽这样的大肆延揽人才之举,没有招致朝廷的疑心。主要是因为,汉代除了三公九卿以及郡守、县令、郎官是朝廷直接任命之外,这些主官的属吏多是他们自己聘任的。也就是说,在汉代朝廷给你一个机构,剩下队伍要靠自己去组建。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二
历代王朝统治者多是标榜以“孝”治天下。如后世的唐玄宗李隆基更是亲笔书写《孝经》,并勒石传诸后世。汉朝是最早宣扬儒家“孝道”观的,如汉朝诸位帝王中,其谥号都会前缀一个“孝”字,以标榜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如汉孝文帝,汉孝武帝,汉孝宣帝等等。
世风如此,深悉儒家思想的王莽自然也会懂得利用自己的“孝心”博取更多的政治资本了。王莽心里十分明白,自己是靠“令名”发迹的,如果想要永远保住自己的位置,在诡谲的政治斗争中永保胜利,就必须让自己获得更大的“令名”,以稳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自己克勤奉公之外,就必须一直创造出能让自己获得更多“令名”的机会。不管它是真的,还是假的。只要持续不断的炒作,不断地爆出热点来,就会一定有人知道,进而维护自己的道德楷模的偶像形象。
那一年,王莽的母亲病了。
消息迅速传遍了长安城内的大小官僚的耳朵里。别人的娘病了,着实难坏了这些毫无血缘关系的公卿大夫们。因为,作为朝廷命官如果大张旗鼓的去看大司马的母亲的话,有可能会被朝廷扣以上朋比为奸的帽子,如果不去的话,和王莽同朝为官,如果得罪了当今朝廷里的大红人,自己的仕途堪忧啊。
如何才能既要照顾到朝廷的尊严,又要不至于和大司马闹得不愉快,是一件很是麻烦的事情,最后,合计来合计去,公卿们终于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只有派自己的夫人去探病,才是最合适的。
一时间。大司马府邸外车如水,马如龙;大司马府邸内也是忙作了一团。仆人们忙着给来府邸的夫人们端茶倒水,又是引领他们去老夫人的床榻跟前嘘寒问暖。
当朝权贵的夫人们云集在大司马府邸,在当时长安城里应该是最大的新闻了。如此大的阵仗自然也会引来不少平头老百姓的驻足围观。这场探亲秀,表面上是在看望病人,其实他们也都是各怀鬼胎。夫人们费尽心思的嘘寒问暖,也都是希望自己的夫君可以有更大的发展而已。此时的王莽,在会客厅里接受来自同僚夫人的慰问之外,内心里也在默默的核对着谁家的夫人来了,谁家的夫人没有来。
在接待这些公侯夫人的时候,王莽刻意让夫人换上了平日里下人们才穿的衣服,混在下人堆里接待这群珠光宝气的贵夫人们。自然,珠光宝气的贵夫人们是不会知道粗布麻衣的下人里有王莽的妻子。
策划了这场表演的总导演王莽,肯定不会就这样平淡无奇的把故事结束。他需要的是高潮不断,而且是那种巨大反差下的冲击力。毕竟,狗咬人不足为奇,人咬狗才是大新闻。
当,有人问及夫人的时候,此刻王莽马上把自己的糟糠之妻,从下人的队伍里叫了出来。史书上记载说,莽妻是“衣不曳地,布敝膝”的一副穷酸打扮。粗布麻衣装扮的莽妻,和这些锦衣罗缎的贵夫人们站在一起,自然羞愧了那些锦衣罗缎的贵夫人。王莽看到这些贵夫人们诧异的表情,其实心底早已是乐开花了。
王莽如此贤德,而且妻子也是那么的淑惠,质朴,竟这么一演出,自然王氏家风传遍了整个长安城,乃至于整个大汉天下了。
可以说,王莽又达到了自己预期的目标。
节俭,是那个时代的最毋庸置疑的政治正确。在儒家看来上层统治者要时常保持节俭之心,才可以匹配上古时期的尧舜禹,文王武王的文治武功。虽然,王莽居于臣子的地位,不大可能建立自己的王朝。但在自己心中那不灭的理想却又促使着自己不断地向古代贤人那里靠的。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一步步地角色扮演,而又一次次的获得成功,使得王莽的野心与梦想又在不断地扩张。
作为这场秀主角的老太君,存在感是如此的稀薄。估计老夫人心里也会有一种自己被围观的无奈吧。谁让自己生的儿子是当朝的大明星呢。权倾朝野,自然少不了一些俗套的人情往来。想到这里,老夫人也只好强陪笑脸,继续接待着这些远道而来的贵夫人们。
似乎生什么病已经不重要了,啥时候好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应该在什么时候生病,时机选择的不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总之,权贵生病,是一门很有趣的学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