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猫叔的一个挑战,22天一本书读十遍。作为一个爱好消灭空白点的人,能让我反复读的书屈指可数,而看到了《非暴力沟通》,却莫名的很想尝试一下这个挑战。
因为要准备参加七分钟周末活动,终于强迫自己翻开了这本被好多人安利过的书,这篇读书笔记写在周末活动的前一天,目前看过两遍这本书,剩下的八遍,决定选三个以上片段做RIA拆书,期待有些新的小惊喜。
【为什么需要非暴力沟通】
主要原因有两点:
1.指导我们转变谈话(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和聆听(尊重与聆听他人)的方式
2.促进观察、影响行为、提出明确的请求
【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围绕着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文章展开了比较详细的叙述。
☆☆观察: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并清楚说出观察结果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
♥例如:我们经常能听到类似“你总是怎样怎样”这样的话,这就是一个评论而非观察,观察应该描述具体的事件,例如一个星期/月里这样的事你做了多少次,而非“总是”这种模糊不清的词语。类似词语还包括“从不”、“很少”、“经常”等。
▶当看到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时候,我们习惯性会进行道德批判,这是非常容易引起交流冲突的一个点,包括: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等。
关于这个点,很容易联想到的就是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我们永远有个比不上的别人家的小孩,最后家长与孩子之间就会产生激烈的冲突。追溯道德批判这一点的根源,是人们会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比方说,父母对子女的职责,很可能是对感觉自己教育失败的一种发泄,或者是对孩子无法拥有一个美好未来的担忧,但这种焦虑无法言明,就转变成了指责孩子的一事无成。
▶两个回避责任的高频句子:“不得不”和“你让我…”
当选择说不得不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淡化我们的个人责任,对于这一点,我们改为“我选择做…”时,会对自己的行为更有约束力。而“你让我…”更是忽略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把责任都推给了别人,是典型的需要避免的语句。
▶强人所难:也就是说,如果你不配合,就会收到惩罚。
这在第四个要素的时候来关注,命令与请求的区别。
☆☆感受
▶“我觉得”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想法。类似的词包括:无能,卑鄙,被抛弃,被利用,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扰,被拒绝,不受重视,被束缚,被利用,得不到支持,无人赏识等。
♥“我(感到)……因为我……”,可以用这个句式来帮助我们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为此,书中给出了可以用于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1)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 喜悦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兴高采烈 感激 感动 乐观 自信 振作 振奋 开心 高兴 快乐 愉快 幸福 陶醉 满足 欣慰 心旷神怡 喜出望外 平静 自在 舒适 放松 踏实 安全 温暖 放心 无忧无虑
(2)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 担心 焦虑 忧虑 着急 紧张 心神不宁 心烦意乱 忧伤 沮丧 灰心 气馁 泄气 绝望 伤感 凄凉 悲伤 恼怒 愤怒 烦恼 苦恼 生气 厌烦 不满 不快 不耐烦 不高兴 震惊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独 郁闷 难过 悲观 沉重 麻木 精疲力竭 萎靡不振 疲惫不堪 昏昏欲睡 无精打采 尴尬 惭愧 内疚 妒忌 遗憾 不舒服
☆☆需要
♥需要包括两种,一是了解他人的愿望,如:有哪些需要、期待或价值取向没得到满足;二是表达自己的需求。当前的社会文化其实是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求的,尤其是妇女,通常她们的形象需要与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会有很多内心的需求无法直接表达而变成唠叨、骂骂咧咧的气话,而实际上,当我们把愿望说的越清楚,他人也就越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当听到不中听的话的时候,我们通常会选择: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但非暴力沟通教会我们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选择应该转变为: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因为,在不顺心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去考虑别人有什么过错,如果是通过批评提出主张,收获的一般都是申辩和反击;但如果我们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则有可能得到积极的回应。
☆☆请求
首先需要明确谈话的目的,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提出具体的请求。而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因为如果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表达结束时可以请求别人的反馈。如果对方给予的反馈,就表达自己的感谢;而拒绝时,请用心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想要了解他人的反应,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问法:
1.对方此时的感受:“听我说这些,你的心情怎么样?” 然后可以进一步问“为什么”
2.对方正在想什么:询问时要说清楚想了解哪方面的想法,而不是简单的问“你怎么看呢?”举例来说,可以提问“请你谈谈我的建议是否有可行性,如果不太可行,那根据你的判断,哪些因素会妨碍建议的实施呢?”
3.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我想知道,你是否同意将……”
▶区分请求和命令的标准: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或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那就是命令。很显然,命令不满足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它无法兼顾双方的需要,没有看中彼此的感情。
【全身心聆听】
▶这些行为都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建议,比较,说教,安慰,回忆,否定,同情,询问,辩解,纠正。
♥想要做到全身心的聆听,我们就需要做到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所以,我们给他人的反馈也只能是符合四要素原则的反馈。
这段给我还是有不少触动的,以前一直自诩是个不错的听众,但包括比较、安慰、建议、询问在内的行为竟然都是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们处境的,所以,想要做个更好的听众,就需要认真去感受他们的需求,放下自己主观的思想,这一点其实是很难做到的。
“你说的是什么事”,可以改为说“我有些困惑,我想知道你是指哪件事,告诉我好吗?”
♥我们需要给反馈的时刻:1.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需要对方确认时 2.一个人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具体做法其实书中关于与美军冲突地区的沟通交流已经写得非常明白了)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爱护自己】
体会完了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最后一章讲述了如何发现自己心灵深处的需要。
♥问自己“我做那件事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只有当符合我们的心愿;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非自我憎恶、内疚、羞愧或义务是,我们才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是“我选择做……”而不是“我不得不做……”
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
all in all,用心体会自己和他人的需求,才能更好的进行沟通。毕竟,真诚才是最大的套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