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是带着一丝对现在生活的迷惘,去了解毛的一生,认识伟人的生活。
从《毛泽东传》中毛的事迹,我感受一种力量,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正文
毛年轻时曾被人视为粗俗的乡巴佬,遭人鄙视。而毛通过艰苦而激烈的斗争,完成自我的蜕变。在追求远大理想的过程,一步步成长为一代伟人。出身在中国的传统农民家庭,毛的性格中存在自强不息部分,同时内心也有些反抗精神。
年轻时毛对于知识的渴望战胜了一切。不顾一家之主父亲的反对,放牛时看书,挑水时看书,甚至最后离家出走,和亲戚借钱去中学读书。毛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中学阶段的毛聪明、勤快、干练、主动。毛坚持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精神,痛恨懒惰,抗拒金钱的吸引,远离异性的诱惑,孜孜不倦吸收着中西方文化。当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和西方文化进行激烈碰撞。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毛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对传统产生自己的看法:反对个性的压抑,主张从三纲中释放自我。
在师范读书时,中国政治出现动乱,日本帝国主义趁机提出无理要求。毛组织学生活动进行抗议,并开始征集志同道合的朋友。毕业之后,更是加入湘江评论报纸,冒着生命危险参加共产党。为中华民族更好的未来,毛以共产党的身份加入国民党,致力于两党合作。而后被国民党迫害,所幸毛逃过一劫,到了井冈山。井冈山的那段时间,不断地被围剿,甚至毛被党内贬职。最终红军反围剿失败,导致长征的开始。在经历种种困难后,来到了延安。再后面是两党抗日,最后共产党打败国民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之后,毛既有治理国家的难点,也遭遇外交的困境。在艰难地度过土改时期之后,有些冒进地开始大跃进,不幸导致一次严重的退步。而晚年的毛,为了更快解放思想,肃清资本主义,发动文化大革命,继而失控,变成一场噩梦。
迪克.威尔逊写的《毛泽东传》,重事理而少感受。作为外国人,迪克.威尔逊没有中华文化传承的影响,故而文字中多的是事件记录,少了一些情感共鸣,塑造的毛的形象只有骨架,少了情感形成的血肉。同时文中后面对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是从全面否定的角度去描述,有失偏颇。但是作为局外人,迪克.威尔逊很详实地记录着伟人的一生。
在学习方面,毛痛恨懒惰,警惕物质享受,避免意志消磨。相反,毛非常擅长苦中作乐,甚至主动磨炼意志。不管是年少读书时期,还是后面从军抗战,直到后期建国之后,毛的生活一直很勤俭节约。毛非常喜爱读书,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写下了许多著名诗词,甚至还有《矛盾论》、《实践论》等思想巨作。毛也是一个哲学家,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他对生命有独特的认识以及崇高的期待,这些源于知识的积累,生活的体验,以及思考总结。这些都是毛成为历史巨人的积淀,但后人无法通过重走伟人的道路而成为历史巨人。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改革浪潮席卷全国的背景下,需要有伟人来带领方向;也有英雄造时势,如果没有毛的雄才大略,历史必然是另一个走向。
毛的一辈子都在抗争。幼时在家为了读书,不断与一家之主的父亲抗争;在学校时斗校长,毕业后抨击时事;再到后面内战、抗战,乃至建国之后仍在通过斗争,向世界宣示自己的影响力。这里给我的触动非常深。同样出身农村的家庭,我的生活里面充满了顺从。在家顺从父母,在学校听从老师,一直维系着“三好学生”的身份。而这个身份的代价,是无法大胆地对世界提出自己的索求。毛的生活充满种种坎坷和困境,如果毛年幼时听从家庭的安排,就错过读书的机会;如果毛中学时代胆小怕事,那么就失去一次组织学生活动、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机会;如果毛贪生怕死,后续的伟业就与他无缘。这不断抗争的精神非短时间能养成,源于生活中自己的敢想敢做,也源自于自己不断树立的远大目标。毛有着甘愿为之付出一切的使命,才能勇往无前。
人的理想可以很现实,只想着过好当下的生活,顺势而为。
人的理想也可以很远大,但是要划分为一步步阶段性的目标,并且朝着它前进。
即使是历史伟人,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起来。
万事开头难,先从第一步做起,培养自己的内在力量。用心地去做事情,坚持学习和思考,重新审视苦难。
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