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中的经济学有意思的文章知了·IT
诺奖光环下的误导——『涓滴理论』

诺奖光环下的误导——『涓滴理论』

作者: 张是之 | 来源:发表于2015-12-06 16:30 被阅读116次
涓滴理论

文/迈 爸

斯蒂格利茨错在哪里之一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论正确与否,都要比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力量大。”——凯恩斯

按:《不平等的代价》一书大概是去年购入,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也就放下了。前几天偶然看到胡舒立对斯蒂格利茨的专访,算是找到看不了下去的原因。视频看后不吐不快,又细看了一下这本著作,写了约有八千字的评论,算作书评,太长,分四次发出。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1979年克拉克奖、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参加2015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之后接受《财新周刊》总编胡舒立的专访。斯蒂格利茨还被誉为“自由市场经济学家”的批评者,采访中对自由市场和社会的不平等问题提出了一贯的批评。

采访中斯蒂格利茨说到“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conomics):“当你给予富人足够的金钱,那么其余所有人都能够获益,但这种理论是无效的。”进一步以美国为例,“金融危机期间,我们尝试过将数万亿美元投入到大型银行中以应对危机,但结果是普通群众依旧失去了住所,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养老金,并且没有得到任何帮助,经济进去了严重的萧条期。”

这个观点也出现在其著作《不平等的代价》一书中:“不平等的辩护者提出相反的论调,他们认为给上层群体更多的钱会有益于每一个人,部分原因是那样做会产生更大的经济增长。这是一种被称为‘涓滴经济学’的想法。最近这几年恰好是涓滴经济学的反面,聚集到上层群体的财富是以牺牲中下层群体为代价的。”(《不平等的代价》 斯蒂格利茨 著 张子源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年版 p.7)

斯老认为“涓滴过程”造成了更大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将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最终演变成为社会问题。但是,果真如此吗?用一个真实世界的例子,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涓滴效应”的本质。

乔布斯创建苹果公司,并凭借其才华和努力将苹果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公司。姚明不仅个高,而且篮球打得好,刻苦训练,最终登陆NBA,成为球星。一个进城务工的农民,用结实的身体和勤劳的双手,在上海某个建筑工地上卖一份苦力,成为一名熟练的建筑工人。

姚明在美国的时候曾为乔布斯的苹果代言,并因此获得一笔不错的代言费,这部分代言费成为姚明财富的一部分。姚明后来回到中国,定居上海,在上海购买了一套房子,而这套房子正是某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参与建设的。姚明从苹果公司拿到的代言费的一部分,最终为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支付了工资。农民工带钱回老家消费,给孩子买糖买玩具,或者在老家盖房子。

“涓滴”的过程明显:乔布斯的部分钱以代言费“滴落”到了姚明手里,姚明的部分钱以房产购买费用“滴落”到了地产商那里,地产商的部分钱“滴落到”农民工手里以支付工资,农民工的部分钱“滴落”到了文具店。

那么问题的源头,乔布斯的钱从哪里来?答案是浅显可见,当你在用iPad我在用iPhone,乔布斯的财富有你我的一部分贡献,其财富源自于全球自愿主动购买苹果产品的每一个消费者。消费者购买其产品的同时,也是在购买乔布斯那独步天下的才华和企业家精神。才华和企业家精神并非人人都有,而是一项稀缺品。

回头再看,是否真的如斯蒂格利茨所言,“聚集到上层群体的财富是以牺牲中下层群体为代价的”?乔布斯把苹果产品卖到全球,每一笔交易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消费者自愿主动,甚至排队把钱给苹果公司,作为交换得到苹果产品,这个过程消费者牺牲了什么吗?没有,如果他认为是牺牲、有损失,他一开始就不会购买。这就是消费者主权。

那么,斯蒂格利茨的观点错了吗?对错各占一半!斯老说,“当你给予富人足够的金钱,那么其余所有人都能够获益,但这种理论是无效的。”他的错,错在这句话的主语不明确,“当你给予富人足够多的钱”中的“你”具体所指何人,斯蒂格利茨无论是书中还是在采访中都没有进行明确。而正是这个主语的缺失,将带来巨大的误导,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某个具体的人或机构给了“乔布斯们”一笔足够多钱,从而让他们变得富有了。这句话正确的一半,放在这个系列评论的最后来讲,暂且不表。

如前所述,乔布斯之所以成为乔布斯,是全球消费者用钞票进行“投票”的结果,乔布斯进而能够做出更好的产品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人为利己而利他”,这是另外一个斯前辈——亚当·斯密的思想——乔布斯给姚明钱,是因为姚明帮助他扩大了苹果的知名度;姚明给地产商钱,因为地产商盖了让他满意的房子;地产商给农民工钱,是因为农民工提供了质量合格的劳务。

金钱和财富,在“涓滴”的过程中,刺激了更多的劳动输出和产品输出,比如苹果和房子。乔布斯、姚明、地产商、农民工,在这个过程中都是受益者,没有谁是单纯的牺牲者。

2015年7月21日


每天都在进步。

知识让人求实,逻辑让人求是。——顾准

也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字留地(zi-liu-di)。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LostAbaddon:这个个人认为存在这么两个问题:
    一个,就是随着手上掌握的资源(比如资金)的越来越多,可以做的事就越来越多,从而赚钱的渠道就越来越多,从而收益与已有资源之间是一种超过线性关系的增长关系,即资源越多,越能赚钱;
    其二,就是掌握资源的人或企业也会以各种方式将手上的资源用出去,因为只有用了的资源才是真正的资源,留着不用的资源至少现在来说不是资源而是负担。而用出去,就意味着相关的人或企业可以得到收益。
    这两个效应综合之后,就得到了这么一个情况,即越是手握资源的人或企业,越能为自己以及相关的人或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比如你这里乔布斯-姚明-农民工的例子。
    但,这个效应我觉得是依托于这么一个前提:分配比例是近似不变的情况下。
    比如来说,当乔布斯赚钱在一千万的时候,请的是姚明,然后姚明可以回上海,让农民工赚钱;当如果当乔布斯赚钱到两千万的时候,他不请姚明了,请的是帕里斯·谢尔顿,而这位谢尔顿的用钱方案是买更多的苹果产品(当然这是胡说的),那么这条资金流无论多粗多广,都留不到农民工的手上。
    所以,事实上这里的情况就变成了:加入我们预设了资源分配比例不变这个天晓得对错的大前提,那么涓滴效应成立;但实际情况中这个预设的大前提未必成立,实际上从富人流向穷人的资源的比例在各种实际情况中是随着富人手上的资金量下降的,那么涓滴效应自然就不再成立了。
    张是之:@塔塔酱 『分布比例』的说法没有问题,你说的对,这个比例与人的能力分布大概一致,能力决定了收入水平。

    斯蒂格利茨的错误在于,他把富人的财富来源倾向性的让观众和读者认为是『分配』所得,而不是能力的回报,存在十分严重的误导性。
    LostAbaddon:@迈爸 用分配这个词不好,因为给人一种仿佛存在一个主观意志来进行“人为”的调整一般。
    所以,更合适的词大概是“分布比例”了吧——这是客观存在的,且无论源头是公司HR定下的薪资单还是公司之间讨论后合同上的买卖资金,还是石油天然气或者稀有元素的出禅来那个导致的国际市场价格波动。
    这样的一种比例总是存在的,而且也是动态会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不认为对于分布比例的讨论有什么问题——即便是说传的衣服是来自于中国,但到底一件衣服的销售价中多少的比例是流到了制作衣服的中国工人手中,这依然是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存在流到中国工人中的钱”就等价地认为“这笔钱在总销售量中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这里的问题,大概是在多大程度上保持稳定不变吧,毕竟即便是变,也不是说一变就会导致涓滴效应破缺的。
    张是之:@塔塔酱 『资源分配』这个大前提本身是存在问题,概念上的问题。想象一下,我们的收入并不是某个人『分配』给我们的,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劳动『交换』、『交易』而来,每一个人都是如此,此为其一。

    其二,你说的那个依托于『分配比例是近似不变的情况下』,也是不存在的。后来你举例说,乔布斯换了谢尔顿替换姚明,农民工就怎么都赚不到乔布斯那部分钱了。其实不是的,因为现实世界的全球化,谢尔顿买的衣服、鞋子很有可能就是 Made in China,来自某个制造厂里的农民工之手。此为其二。

    您所提及『实际上从富人流向穷人的资源的比例在各种实际情况中是随着富人手上的资金量下降的』,这个没有逻辑支持。其实穷人的定义是很难区分的,美国的低保户,和中国大山里的穷人相比,那简直就是富人,哈哈。

    仍然是回到开头的那个点,资源不是分配的,收入也不是分配的,而是交易而来的。

    嗯,严谨一点的表述应该是19世纪德国社会学家弗兰茨·奥本海默指出的,社会中又两种并且只有两种获得财富的方法:(1)通过生产和自愿地与他人进行交换——这是自由市场的方式;(2)通过对他人生产的财富的暴力征收。后一种方法是暴力和偷窃。奥本海默犀利地把第一种方法叫做“经济的方式”(economic means),而把第二种方法成为“政治的方式”(political means)。(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p.225)

本文标题:诺奖光环下的误导——『涓滴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fe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