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身边的朋友,来来去去,时常联系的不多;
能够心有感应彼此相懂的更是少之又少;
若得一两个挚友,算是人生之大幸。

总有一些人,因缘而相识,之后在日常中渐行渐远,原因种种理由诸多,勘破表象,唯有彼此格局的差距所致。
相逢是生命轨迹的交汇点,因为之前各自所选择的路注定了在某时某地遇面,因为之前各自所经历的故事让遇到不仅仅是遇到,还有了谈话和沟通,还有了对彼此的兴趣和接触,还有了相谈甚欢之感。
然而在生活中,每个人还会遇到命运中的其它安排,有些是不经意间的邂逅,更多的是个人主动抓取的契机。就这样,在生活中被生活塑造着,同时也塑造着自己的生活。
生活是弱水三千的江河,每个人只是剽取一二解渴的赶路人。对生活选择的不同,让每个人成为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只是有些选择在具体的时空中确有着高下之分,算是一种格局的差异吧。虽然,某种意义上,人生的选择权在具体过活的个人手中,各样的选择是个人的自由,同时也不可否认,在高下广阔狭窄之分的人生格局中,的确活出了不同的人生姿态。
不同的坐姿,看似不同的身形,结果时间长了则是骨骼结构的扭曲,不同的人身姿态,看似不同的生活方式,结果时间长了则是灵魂的萎靡。
(老毛病犯了,又是长篇大论的理论推演)

举个例子,几日前和学生交流,S说之前不能理解,为什么课下有同学拼命的背诵记忆、复习笔记、预习教材、整理资料。那时的S认为,上了一节课后很是辛苦,就指望着课间到外面与同学说说笑笑放松一下,觉得课间“加班加点”的同学不是书呆子就是头脑有问题。那时的S最快乐就是课间与一众朋友讨论某款火爆的手游。
一次和我的结识,一次关于自我的觉察,一次深入到心灵底层的对话。S既让我确认了影响一个青少年成长的那些部分(信念、期望、童年的经历、同伴、父母、老师等)所不可忽视的力量,更让我看到了一个人格局的改变在行为上所带来的巨大改变。
现在的S加入了课间奋斗者的队伍,与那些热聊手游的同伴渐行渐远,因为S发现当课堂上只有他能够回到出某一个问题的时候,他真实的体验到了王者感觉。
S由过去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一个学生、一个队员、一个组员,到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卓越的组长、学生干部、领导。所有发起的行动不再是如何完成任务,而是如何能够成为众人的表率和榜样。
生活这面镜子如实的映照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也积极的回应这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现在的S正在品尝着引领他人前行状态下的快乐。
“那你还和那些之前的同伴一起玩吗?”
“很少了,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了。不过现在和课下讨论数学问题的同学聊的很多。”
生活的环境都是我们选择而来,这包括身边的朋友,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