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https://img.haomeiwen.com/i7588525/cf05e9d9820cde32.jpg)
写在前面:周二中午我值班到一点五十,和领导请过假之后,我赶紧开车回市,一点半的时候老李已经把电动车给我骑到了小区门口,我们换过车之后,我骑上电动车直奔22中听课,时间把控的刚刚好。
01.所学
听吕红梅老师讲《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与实施》,我的头脑中想到的不仅仅是这个讲座能让我收获多少未知,其实我还可以根据讲座内容整合成一篇论文或者做成一个科研立项,总之,只要你愿意去深入思考,单单这个讲座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考方向。
吕老师的讲座从内容上分为三个大部分:一是讲英语学习活动观,二是讲案例教学设计与评价,三是王蔷教授对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补充说明。
吕老师的讲座时间用了一个半小时左右,听她的讲座讲座是不能分神的,尤其是前半部分讲《课标》理论,我们需要加上思考,否则我们无法和后面的设计结合,正因为如此,她的讲座听完之后,我们已经收获满满。
02.所思
我从《课标》颁布之后的第一时间开始读,中间又听专家解读无数次,自己还买了解读版,但是这次听讲座,我还是感觉到自己存在很多空白,我对《课标》里面的理论依然不能准确解读,自己的思考依然还是停留在浅层次。
比如英语学习活动观,我们都知道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但我们只是从字面上理解意思,单纯地把学习理解认为是学习教材文本,应用实践看成复述文本加上个人观点,而迁移创新则被认为是会在仿写或仿说的基础上会完成创造。
这是我们对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误解或误读,我们忽略了学习活动观中最重要的一个主线——思维。没有思维的提升,那么我们的课堂可以定义为一节没有价值的课堂,我们给学生的也只是填鸭式的教育,长时间的灌输会让学生不会思考,懒得思考,从而失去思考的能力。
所以我们的每一个课时都秉持从学习理解(问题、理解)到应用实践(反思、建议)到迁移创新(融洽、自洽)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构建文化意识。
吕老师是一个对课标有着自己深度思考的人,她分享给我们的理念结构图最让我震撼,我们更多的时候是知道“是什么”,但是我们提炼和概括的能力很差,我们无法用结构化的知识框架去总结,这是我最应该学习的地方。
![](https://img.haomeiwen.com/i7588525/af30902474fd297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588525/600cfc6429afbae9.jpg)
在课例分享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如果是我来设计这节课,我会如何做,我能不能做到比课例更好的设计,当我们这样去思考的时候,我们在听课的时候也是对自我思维的提升。
首先,我们在设置活动链的时候一定是要有层次、有梯度的,教师需要基于语篇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帮助学生理顺文本内容,培养逻辑思维;也需要深入语篇设计应用实践类活动,促进学生内化所学,逐步发展批判性思维,更需要超越语篇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鼓励学生想象,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理解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首先基于语篇建构知识,梳理知识,整合概念,继而深入语篇,分析语篇,学生内化知识,运用知识,提升转化能力,后超越语篇,批判与评价,形成素养。教师一定要学会挖掘文本内涵,提升思维品质。深入文本主题,落实学科育人。
总之,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需要我们不停创新。不管是听说、阅读、语法课,都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教为主,我们要善于带动学生,以学生为主,我们设计教学活动便是带动学生的方式,而要实现多效的课堂,最好的捷径就是要多研究新课标理念,在课堂设计上多下功夫,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挑战,我们的备课不仅仅是研读一个语篇,我们还要研读整个模块甚至更多,我们的教学任务量会有很多增加,但同时我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也会在深入研究中得到快速提升。
03.所行
我在学习中遵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原则,我不贪多,即便是听课,我也只选择我最需要的那一部分。当然在课堂上我也是如此,我不盲目追求快,我喜欢按照学生的程度决定自己走的速度,我不会为了应付考试而盲目加快脚步,我们需要用正确的思维来思考,而不是用别人的思维来替自己做决定。
在我的英语课堂上,我习惯用问题设计活动,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问题链的层层推进。比如在讲第一模块第二单元峡谷风光的时候,我并没有从作者的行走来讲,而是从“感受峡谷之静——体验峡谷之深——表达峡谷之美”来设计,让学生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走向迁移创新。
在第二模块Public holidays第一单元的讲解中,我以special这个词为点,让学生找出美国的独立日和中国的国庆节在庆祝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发现Betty认为的special其实在我们中国的国庆节活动中我们都有,甚至比他们美国的庆祝方式还要多,通过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
当然我在设计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时候,对于获取梳理概括整合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简单地说就是自己的课堂还是散,不够系统,所以自己还是需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https://img.haomeiwen.com/i7588525/d56cce26bd100462.jpg)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教了孩子们很多道理,孩子们依然表现出来是不懂道理?这个问题和“为什么我们读了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生活”一个道理,这是需要我们去认真反思的一个问题。
必须承认,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是停留在学习理解层面,我们连应用实践都没有走到,然而我们自己却以为那就是终点站。
不能把知识内化,不能转化为行动去践行,那知识就依然属于知识,它并没有变成我们的智慧,时间长就会形成固定思维,变成机械运动。
在我的课堂上我给出的口号是“学英语,提思维,会思考,有智慧”,哪怕孩子们不会说英语,但只要他去思考问题了,他一样可以有智慧。
感恩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