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鲁文公在位后期(前581-前573)的军事行动中,由于晋、楚争霸战争加剧,鲁国被迫连年出兵参战并分担物资,并且鲁侯本人几乎无役不与:
鲁成公在位后期军事行动记录如表,自成公十年诸侯伐郑(前581),十三年诸侯伐秦的“麻隧之战”(前578),成公十六年晋、楚“鄢陵之战”以及当年秋伐郑之战(前575),到成公十七年诸侯两度围郑(前574),最后成公十八年晋悼公即位后鲁侯前去朝觐(前573),可谓连年奔波不断。再加之期间由于“叔孙侨如之乱”造成险象环生,给鲁成公身心健康造成极大损害,终于前573年以虚岁19-20岁英年早逝。
这一阶段鲁几乎无法继续维持原有的两军轮换动员模式:
鲁成公在位后期两军轮换动员制度出现的异常现象首先,由于成公十年(前581)鲁师随诸侯伐郑已经动员了右军,所以按照规则“麻隧之战”(前578)确实应该轮换叔孙侨如、公孙婴齐统帅的左军出战。不过季、孟考虑到如果穆姜一派利用朝觐天子和伐秦取得荣誉和功劳,将进一步挤压“尊晋”一派的政治优势,所以必须由孟献子以作为司马为鲁侯“相礼”的名义随军出征。考虑到出征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所帅兵马必然也有相当部分人员来自仲孙蔑作为右军佐的固定下属,所以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次是右、左两军共同出兵。虽然司马直接领兵也合乎惯例,不过在后续朝觐过程中的待遇明显压过叔孙一头,此几乎造成了两派之间矛盾完全公开。
成公十六年“鄢陵之战”(前575)两派公开摊牌,鲁成公这一年已经成人娶妻,自己果断而有担当地采取措施暂时阻止了穆姜一派的政变。不过为了防止出征期间后院起火,放弃原定由右军轮换出征的计划,而将两军四分重新编组,以右军将季孙行父和左军佐公孙婴齐编组出战,同时以右军佐大司马仲孙蔑(孟献子)和左军将叔孙侨如留守,通过互相牵制避免了左军在后方夺权。
当年随后的“沙随之会”期间以及七月再次围郑之役,鲁国继续了六月份的两军配置,以打散重新编组的模式继续防范“亲齐”一派的政变。此逼迫对手直接掀了桌子,利用与晋卿郤犨的关系一度囚禁季孙行父,好在鲁成公与公孙婴齐的积极奔走才转危为安。
成公十六年末平息了“叔孙侨如之乱”后两军轮换总算恢复正常。成公十七年(前574)夏首先由季、孟帅右军参与围郑,当年冬天又由公孙婴齐和叔孙豹帅左军伐郑。一年之内两次动员未能迫使郑国降服,且给参战各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负担,而且这还只是刚刚开始。
当年末晋国发生“车辕之难”导致围绕郑国的拉锯战暂停,不过来年(前573)晋悼公即位之后很快进入状态,在调整了晋国政局之后迅速出兵救宋,并动员诸侯围困彭城。此时鲁成公在连年征战奔波之下刚刚英年早逝,按照规则季孙应该仍按照轮换规则派出孟孙帅右军参战,不过后文我们将单独说明,此刻鲁国“军行”多年的“乙模式”正式调整为“甲模式”,所以仲孙蔑所帅之师当为左军。
综上,除了在“尊晋”和“亲齐”两派争权白热化阶段期间的几次行动被迫采取右、左两军打乱重新编组,造成了“两军并出”的局面以外,鲁成公在位后期其他历次行动仍然坚持右、左两军轮换出征,以勉力维持国内的军事安全和农业生产秩序。不过鲁成公十八年秋其去世后,季、孟仍然为了稳定政局而毅然改变了坚持多年的军行制度。
鲁成公本人在其在位的后九年内参与了全部七次军事行动中的六次,达到86%最后一次缺席是因为其已经于当年秋天去世。在鲁侯参加的军事行动中不区分右、左军或者两军并出,证明其表面上并无倾向性。不过在所有七次行动中,季孙、仲孙之一出战次数达到六次,两人共同参战次数为零。此数据表明一方面季、孟在行动中紧随鲁成公,防止其被叔孙侨如控制;另一方面两人每次必有一人看家,以防竞争对手在后院发动政变夺权。季、孟两人一出一守,配合紧密,相得益彰,是其成功维持局面而没被穆姜一派找到机会翻盘的关键所在。此模式后来成为“桓族”控制鲁国政坛的基本模式,叔孙豹成为“桓族”骨干后,还出现了“叔出季处”的基本格局。
相比之下,叔孙侨如仅仅参与过一次“麻隧之战”,风头还完全被孟献子抢了去,说明穆姜一派失去对军事的控制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左军佐公孙婴齐参加了七次战役中的三次,但是其立场受到鲁成公影响较大且坚决倒向了季孙一派,此一变局也是造成“亲齐”一派失败的转折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