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圈法则,做为一种优秀的思维模型,按照为什么(why)、怎么做(how)、是什么(what)这个顺序,自内向外,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做事情的第一驱动力,在很多领域都可以适用
(1)以why、how、what为出发点的差别
举个日常生活中的小例子
妈妈看见孩子的鞋带散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反应
①骂孩子几句“教你这么多次,还是不会”,然后蹲下身子,帮孩子把鞋带系好。
②提醒孩子鞋带散了,让他自己系,观察他系鞋带方法的问题,然后手把手地教他。
③发现外公外婆每天帮孩子系鞋带。妈妈禁止了这种代劳行为。孩子摔了几跤后,鞋带系得比妈妈还好。
④至于“爸爸”,他们会给孩子穿没鞋带的鞋子。
第①种妈妈,看到的是“没系好”这个结果。属于“what”这个层面
第②种妈妈,看到的是“不会系”这个原因。属于“how”这个层面
第③种妈妈,看到的是“不愿系”这个根本。属于“why”这个层面
没系好可以重新系,不会系可以学,但是这两者必须要建立在“不系好鞋带会摔跤,所以要系鞋带”这个主观意愿的基础上
(2)说服人时要诉诸于利益,少谈感情
企业经营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就在人员管理。
有时候老板火急火燎,员工悠哉悠哉,结果,老板干了经理的活,经理干起了员工的活,员工反而成了最像老板的那个人
老板对员工说:咱们大家共同努力,把销售额翻一翻
员工再心里嘀咕:和我有什么关系,反正我的收入不会涨
老板说:我们现在处于关键时期,大家多加加班,尽快把新产品做出来
员工心里说:和我有什么关系,反正我的收入不会涨
老板对新员工说:以后可以把公司当成家
员工呵呵:说的比唱的好听,那是你的公司,不是我的,和我有什么关系
所以,不能找出让员工心甘情愿的“why”来,很难让员工真正融入到企业中去
(3)投资理财,也要从“why”开始
很多人在理财的道路上不能坚持,就是缺少一个不得不理财的理由,解决不了why这个问题,任何决心都只是说说
记得网上流传过这么一件事
在一个创业节目中,有位创业者说到,我非常想做某某事情,可是没有3万元的启动资金
马云回答说:
如果有人用枪指着你,要你拿出3万元出来,能不能拿出来?
所以,与创业相比,3万元更重要,可是跟生命相比,显然生命更重要
谁更容易有钱?
那些对钱有强烈需求的人,为了房子,为了车子,为了孩子,为了父母,为了另一半不得不努力赚钱的人
《一分钟百万富翁》中,故事的主人公与丈夫一家关系恶化,必须再规定的时间段内赚到一定数目的钱,才能再见到她的孩子
她是如此想念她的孩子,所以最后她做到了
李笑来再通向财富自由之路中说,他写的每个字可以赚到200元,可以帮到一个孩子,所以就不觉得写做辛苦了
人生本无意义,为人生寻找到一个不得不做的why,然后坚持不停地做下去,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