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一则
陈秀峰先生言:太极八卦与六十四卦,即手足四干四枝共六十四卦也。与程廷华先生言游身八卦并六十四卦,两派之形式用法不同,其理则一也。陈秀峰所用太极八卦或粘或走,或刚或柔,并散手之用,总是在不即不离内求玄妙,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以至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动作所发之神气,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程廷华先生所用之游身八卦,或粘或走,或开或合,或离或即,或顶或丢,忽隐忽现,或忽然一离,相去一丈余远,忽然而回,即在目前,或用全体之力,或用一手,或二指,或一指之一节,忽虚忽实,忽刚忽柔,无有定形,变化不测。形意、八卦、太极三家,诸位先生所练之形式不同,其理皆合,其应用亦各有所当也。
(介绍)太极拳与八卦掌,使用同样的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发力方式,但表现形式各异。此如同外家拳门派繁多,但是都使用肌肉紧张发力是一个道理。外家拳拳拳相通,内家拳也是一样。内家拳内里使用以心行气之一气,驱动身体压缩旋转蓄发能量,内里一气之起落在三拳都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心行气驱动出来的身体外形动作不同,使得三拳打法不同。但是虽然打法不同,但是总不外乎沾连粘随、刚柔相济、虚实转换、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之妙处。
何为丢顶?
顶,使拙力与对手硬顶也;丢,使松劲让对手趁虚而入也。不丢不顶,即不能拙也不能松,只能吞吐也,与不即不离是一个意思。
如果身体习练不出双向传簇能量的对拉拔长的功夫,只用大脑意识去想着不丢不顶,结果就是不是丢就是顶!
而八卦掌的或丢或顶,是在故意牵动对手,以丢顶找出对手的缝隙劲源也!
(原文)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
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闻之怀疑。至练暗劲,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与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会。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倘有经此景况者,可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到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桥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经亦有“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间断。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亦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党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以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和,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法轮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庄子云:“有真人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运用,仍提在丹田,仍是练拳趟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亦有练一趟而不动者,亦有练二趟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是提至丹田,而动练拳之内呼吸,转法轮用意之用于丹田,以神转息而转之,从尾间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有不练之时,或坐立,或行动,内中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至于睡熟,内中忽动,动而即醒,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而消化之,以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间睡熟时,身中发虚空之时多;晚上要不练拳术,睡时发虚空之时较少。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练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练拳术,自己身体内外之所经验也,故书之以告同志。
(介绍)总体来说,此段文字是在介绍河车运行,即太极拳精气神中精的能量的生成。精气神中,精为根基,太极拳周身能量均由精阴阳转换所得,是太极拳能量的根本。
河车运行的具体方法,我在“传统太极拳技击的原理、习练方法及应用”一书中告诉大家了,大家可以将书中内容与孙禄堂先生这段话对比一下。
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桥穴处)如有物萌动,此为身体松沉导致尾闾压缩,尾闾压缩催动会阴旋转所致。
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和,绵绵不断。此为先天一气从会阴旋转翻转到丹田,在丹田成气,完成河车运行。
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此为丹田之气在向带脉扩张流串,即太极生两仪。
转法轮用意之用于丹田,以神转息而转之,从尾间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此为河车运行上拉脊柱三关,将上下贯通之力传簇至玉枕、百会,完成能量周天传簇。
从孙禄堂先生以上描述可知,在其时代,河车运行作为一个武学功法,在形意拳的传承中已经失传了,河车运行是孙禄堂先生自己习练出来的--------也可能不是失传,而是“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即内家拳传承之保守也,不肯将真功夫展示,所以知者多不肯言啊。
河车运行中尾闾压缩会阴旋转生成的能量为什么要称之为精?就是因为习练后会有“欲泄”之意的真阳能量,这个能量是先天一气(元气)与后天习练出来的上下贯通之能量阴阳合一而成的,是真阳之真气!
如果按照河车运行习练,则习练时就知道并且做到了先天一气与后天习练之气在命门相交后经尾闾、会阴向丹田翻转而合一为真气,然后抱住两肾、再通过肝脾肺归心,所以在习练时真气能够顺利运行传簇,会增强性功能,但不会有过于强烈的“欲泄”的感觉。但是孙禄堂先生是自己习练出来的,先天一气与后天之气交合后并没有继续向丹田翻转,以至于真气存于会阴,使自己“欲泄”,后来其将真气运于丹田,总算是完成了河车运行,才回到正常状态。
河车运行,丹道中有,内家拳中也有记载,但实际上确实已经没有人知道该怎么习练了!
(原文)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者,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不有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未者如何疾快,俱能躲闪。因其功夫入干虚境而未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未能详其姓氏,故未录之。
(介绍)练虚合道,就是周身已经彻底换力,已经完全抛弃肌肉紧张发力,习练出来肌肉在不紧张的松沉状态下做功发力的程度。此时已经完全不需要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等在习练阶段的要求条件,心神一动就能发力吞吐,所以就一切皆空了,而一切皆空的结果,就是奇快无比。因为此时周身一体,周身都会动了。
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此四人已经将太极拳练如神化境界,不见不闻便可知体外之事物。这几个人是内家三拳的顶级人物,都能够习练到同一水平,其背后的道理就是内家三拳是同宗同理的。
我师父在睡觉时,只要有人盯着看他一会,他马上会醒,知道有人在注意他。这就是身体能量川流不息,在时刻与外界进行阴阳转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