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陶侃,东晋名臣,性格认真严肃,做事勤奋。他当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吏收集锯木头落下的锯末,不管多少都收起来,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后来,元旦的时候,恰好遇到连日下雪刚刚放晴,处理政事的厅堂前的台阶上,刚下完雪还是湿的,于是陶侃命令用锯末洒在上面,(行走其上)就完全不妨碍了。
凡是公家用到的竹子,陶侃都令人把锯掉的竹根留下,堆积如山,后来,桓楚宣武帝桓温(当时还是东晋的将军)伐蜀平定成汉,取道长江西上,造船的时候用钉,陶侃令人把竹根都做成了竹钉。
又有人说,陶侃曾经征调当地的竹子做篙,有一位官员把竹子连根取用,用坚硬的竹根当竹篙的脚(就不用另外加金属的脚了,省钱呀),陶侃知道之后,给他官升两级重用他。
陶侃出身贫寒,可能因此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在别人看来不免有点儿“抠”,但是他的“抠”并不是王戎那样一毛不拔,贪财自守,而是更接近于物尽其用,绝不浪费,这点我很欣赏。
他在民间传说中名气一般,估计跟他的性格比较严肃有关,没有什么趣事流传,他妈妈都比他出名。著名的陶母割发说的就是陶侃的母亲,在世说新语中也有记载。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县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外出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陶侃年少时志向远大,但是家里极贫穷,跟着他母亲湛氏一起住。同乡范逵很有名气,被推举为孝廉,来陶侃家做客,当时大雪连下几天,陶侃家里空空如也,而范逵的仆人、坐骑又很多。陶侃的母亲对他说:“你只管去留客人,我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她剪了头发做成两幅假发卖掉,买了几斛米,又把屋柱都砍了一半作柴禾,剁了草席当马草,当天晚上准备了很好的饭菜,范逵的仆人也什么都不缺。
虽然略有打肿脸充胖子的嫌疑,但以当时的道德准则而论,陶母确实是贤良典范,陶侃也正是借此机会,获得了范逵的青眼,得到举荐。不过后面一段好像有点阴阳怪气:
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范逵又叹服陶侃的言谈才华,又对他的盛情款待十分感动。第二天早上离开,陶侃追在后面送他走,送了一百多里路。范逵说“送得太远啦,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回家,范逵又说:“您可以回去啦,我到洛阳,一定多给您说好话。”陶侃才回去。范逵到洛阳以后,就向当时的名士羊晫、顾荣称赞他,陶侃美好的名声就宣扬开了。
这段看起来,陶侃有点死皮赖脸的意思呀,追着人家送,人家不给个承诺就不走……世说的作者真的是在表扬陶侃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