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秉持毛姆对阅读应该具有趣味性的观点,我对中国乡土题材的文学并不感冒。所以看不进去中国严肃作家诸如莫言、阎连科等的小说。即便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非对他本人偏见,而是对他小说题材不敢兴趣。相对而言,张爱玲的小说都市情爱题材更符合我的精神享乐主义。而抓起这本《我的现实,我的主义》纯属对小说创造过程本身好奇,对和莫言齐名的阎连科的其他作品,近期并没有纳入阅读计划内。
作家的写作素材?
这本书是对话形式的访谈记录,简要版的“名作家养成记”。阎连科,一个出生于不确切的50年代作家。因家境贫困,且母亲并没有记录儿女生辰的习惯,阎连科活到二十几岁都没有过个生日。因为机关需要,身份证上的出生年月日是,依据他母亲对当年农活回忆推算出来的,换句话,也就是随机蒙的。童年的记忆,只有吃不饱“饿”的记忆。这样清贫乡村生活,也是日后写作的主旋律。
在同为作家林奕含自杀前最后的采访视频中,她说,不是作家选择了素材,而是素材找上了作家。我相信,如果可以选择,她不会选择写性侵,越是痛苦越是书写的故事。在《我的现实,我的主义》张学昕对阎连科的采访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他的现实,他的写作离不开乡土。每一个作家似乎都有一个现实的灵感故乡。莫言笔下的真假魔幻的高密乡,马尔克斯的自传里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一个故乡的老宅,围绕老宅的记忆正是这位文学巨匠一生的写作源泉。
写过“出名要趁早”的张爱玲,却在晚年作品聊胜如无。晚年她独居美国,离开了上海滩这座给予她最初文学灵感的故乡,她的创造才华是否也被故土抽离而去?文学离不开现实,而作家的现实,往往是他的记忆和感受的碎片。但作家把记忆中的碎片,感性抑或理性的魔术般剪排成一个故事的时候,一部文学作品就诞生了。
文学的现实意义?
在《我的现实,我的主义》中,阎连科没有明确的指出文学的现实意义,但是其代表主流文学圈的思想:文学必须服务于现实的。这也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具有象征主义意义,拥有更多批判现实的辛辣。然而,我更喜欢此书唯一一个没有提及现代文学大家王小波的观点:文学不必服务于现实。文学和现实,应该是可以互相平视的。这就要求文学不带道德评判,或者远离道德卫道士。文学可以高度自由模拟打磨升华现实,而让那些拥有智慧的人来攫取人类智慧的结晶。
最后摘录一些书中阎连科的一些语录:
关于文学的看法:
文学说白了是一种想象中的东西,它是把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的东西。在似与不似之间,文学最大魅力在于此。——阎连科
关于文学的真实性的论述:
生活中有一种真实,是大家的目光不存在的真实。它只在我的目光中发生和存在。这个真实在另外一个世界中存在,在我们凡俗的世界中没有。——阎连科
关于梦想:
梦想,是我们活着并拥有希望的理由。乌托邦,是人类诗意的存在 。——阎连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