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情感勒索
首先我们来看看,如何识别生活中的情感勒索。作者苏珊将其总结为六个特征明显的阶段,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具体看看。
小花是一名医生,这周值了两天班,到周末好不容易有了空闲,想在家休息一番。但老公却想一家人出去露营,小花不得不对丈夫说:“亲爱的,我这个星期工作已经很累了,咱们这两天能不能在家休息,或者在家附近走走,不要出去露营了。”
这时丈夫无奈地说:“我知道你工作很辛苦,但我也很辛苦啊。出去玩就是要散散心,也可以休息的。你看我们早就答应孩子,要出去露营,现在还不能兑现诺言,他肯定会特别失望,我们可不能当没有信用的父母。”
听丈夫这样说,小花感到一阵歉疚,觉得:丈夫也是一番好意,加上自己之前确实答应了孩子,现在有时间却不去做,确实没给孩子做好榜样。于是她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体,跟丈夫带着孩子去露营。可因为糟糕的身体状况,她并没有感觉到任何快乐或放松。在这之后过了一段时间,丈夫依然以这种方式让小花陪伴家人。
在很多人看来,小花和丈夫这个相处的模式或许很正常,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偶尔遇到这样的情况。但这里面,其实就包含了情感勒索的六个特征。
第一个阶段是提出要求。在双方相处时,一方会提出自己的要求,尽量让另一方接受。当然,提出想法这个行动本身,并没有什么勒索的意味。但是在我们的例子中,小花的丈夫不但提出了想法,还想方设法让妻子同意自己的提议,那么“想法”就变成了“要求”,这其实是一个很强势的、已经变味的想法。其中的潜台词就是:“你应该同意我的想法。”这里面并没有任何可以讨论、改变的余地。
第二个阶段是产生抵抗。在沟通中,一方拒绝另一方的要求。就像小花拒绝了丈夫的要求。在人性当中,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本能,不愿别别人所控制。尤其是小花意识到,丈夫的提议有可能让她更加劳累后,她便很直接地表达拒绝的态度。然而,这种拒绝并不一定产生效果。
而这也就到了第三阶段——施压,提出要求的一方听到对方的拒绝,但依然想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于是提出更进一步的观点。比如小花的丈夫,表示自己其实很理解妻子的工作,同时自己也和妻子一样,言下之意就是:两人都应该克服工作上的劳累,去实现自己的要求。此时,施压者往往会拿出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好像在为对方考虑,但本质上还是想要让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
第四阶段是威胁。当提出要求的一方,发现自己的施压并没有发生效果,马上会将自己的施压行为“升级”成威胁,用糟糕的后果来迫使对方答应。像小花的丈夫,提出的威胁就是:如果我们一家不出去,会给孩子带来“不讲信用”的印象。
到了这个阶段,感情中的一方往往不会太过坚持,这就到了第五个阶段——屈服。沟通的一方明知对方的要求有问题,但无奈之下,还是委屈自己,答应对方的要求。就像小花最后和家人一起去露营。但我们都知道,这种屈服往往是不情愿的,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情感勒索多多少少会破坏两人间的关系。
而第六个阶段则是重启。时间会慢慢修复两个人的关系,等到一定的阶段,两人的关系日趋稳定,提出要求的一方,又会重新提出一个新的要求,然后重复抵抗、施压、威胁、屈服的相处模式。
那么,从对前面这个例子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感勒索的六个阶段似乎非常明显,我们一拆解就能发现。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人在被情感勒索之前,根本没有多少意识,而是深陷其中,却浑然不觉。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亲密关系经常发生相互“控制”的行为,人们容易把情感勒索,归于亲密关系的控制行为。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放学回到家里,马上打开了客厅的电视,津津有味看了起来,然而孩子的妈妈看到之后,对孩子要求道:“把电视关了,先写作业,否则妈妈要生气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控制行为。表面看起来,妈妈似乎也让孩子做了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跟情感勒索有点像,但两者有本质不同。
控制行为是中性的,它的目的是好是坏,要视情况而定。比如妈妈让孩子写作业,这的确是控制,可从结果来看,这是为了孩子学习进步。但情感勒索则不一样,它的目的往往是自私的,是要求对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只不过很多人会把情感勒索披上一层“利他”的外衣,导致我们难以分辨。
情感勒索不同于一般的沟通行为,它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三种特别的心理影响,它们分别是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
应对情感勒索的四项策略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作者苏珊在书中提出了四项较为普遍可选的策略,下面我们来分别看看。
第一种策略是非防御性沟通。什么意思呢?我们先回想一下,在情感勒索中,勒索者一般会怎么表达呢?比如“我是为了你好”,“你太自私了,你不为我们这个集体考虑”等等。对于这种表述,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回击”,告诉对方“自私的不是我,而是你”,“我没有破坏集体利益,是你用集体利益在胁迫我”。这样的回应其实就属于“防御性沟通”,我们在沟通中,直接反驳了对方了的观点。但这样做有一个很大弊端,那就是容易激化情绪,让沟通气氛变得更加紧张,更不利于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非防御性沟通的策略,让可能剑拔弩张的双方恢复理性。具体来说,我们要做一些开放性的回应,不要把话题引向非此即彼的极端。比如,我们可以说:“你说得的确有道理,我们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谈”,“抱歉让你这么生气,我能理解你的心情”,“这里面的确有我的原因,我们不妨好好聊聊这件事”等等。
这些表述都是非防御性的沟通,里面包含了一个基本的沟通逻辑,那就是如果想要扭转情感勒索的局面,我们需要主动地“跳出”那个情感陷阱,驱散剑拔弩张的沟通氛围,将问题拉入理性和逻辑的层面。
第二种策略是化敌为友。当对方的情感勒索被发觉,沟通陷入僵局,我们需要主动地破冰,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转移话题,让对方暂时地放下他们原本的需求,缓解紧张的关系,寻求更多的折衷方案。比如以下这些表达:“亲爱的,为什么一定要花这么长时间去露营呢?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式,同样能够一家人很快乐啊”,“你能不能再提一些建议,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呢,现在这个方案显然对我不公平”等等。
通过化敌为友的策略,我们可以尝试拉近和对方的心理距离,表示自己愿意先倾听对方,然后共同寻求解决之道。这就给出了一个积极的态度,把原本敌对性质的沟通变成了同盟性质的商讨,避免了情感上的相互伤害。
第三种策略是条件交换。这是在沟通无法进行下去时,不得不做出的一些妥协。当然,向情感勒索者妥协,是一件令人不快的事情。但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不必把妥协看作一种失败,而是双方关系的调整,一种新的“平衡”。一方面,我们要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态度,不会因为情感勒索而予取予求;另一方面,这种交换,也大大减小了“改变的压力必须全部落在一个人肩上”的负担。
比如某个老板希望员工放弃自己的假期,留下来为自己工作。员工可以这样回答:“我理解您对我的期望,我也很珍惜这份事业,但是这次我已经和家人约定好了行程,我可以提前一些回来,缩短一些假期;但也希望您下次需要我的时候,能够提前告诉我,我好做更多准备。”
第四种策略是运用幽默。幽默是一种沟通策略,同样也可以用在情感勒索的情况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比如某位丈夫,在花钱方面非常细致,不管钱花得是否合理,只要一花钱就会感到心疼、可惜。那作为妻子,就可以这样劝解:“恭喜你,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苦情奖。你的演技太棒了,我最喜欢你花钱后的那一声叹息。”丈夫听到妻子这样说,往往也会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暗暗记下这个问题,慢慢调整自己。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可以避免剑拔弩张的沟通氛围,起到春风化雨的提醒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