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五年(1082 年)的初秋,空气中还残留着夏日的燥热,给事中徐禧和鄜延道总管种谔怀揣着宋神宗的期望,率领大军踏上了攻夏的征程。他们带着一种无畏的勇气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试图一举将西夏这个长期困扰宋朝边境的强敌彻底消灭,改变宋夏之间长久以来的战略格局,铸就不朽的功勋。
徐禧、种谔的大军如同一股汹涌的钢铁洪流,迅速攻入西夏的横山地区。这一地区地势险要,是西夏防御的重要屏障,但宋军在两位将领的带领下势如破竹,每一步都踏在西夏的土地上,扬起的尘土仿佛是胜利的旗帜在飘扬。他们的目标明确而坚定,那就是直逼西夏的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在他们眼中,兴庆府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即将被他们征服的土地,宋军的士气高涨到了极点。
为了实现灭夏的大计,徐禧等人决定在永乐川筑永乐城(今宁夏境内)。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措,永乐城一旦建成,将成为宋军在西夏腹地的一个坚固据点,就像一颗钉子深深地钉入敌人的心脏,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有力的支持。于是,宋军在永乐川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筑城工程,士兵们和役夫们日夜劳作,搬运石块、木材,城墙在他们的汗水下一点点增高。
然而,宋军的行动并没有逃过西夏的眼睛。西夏梁太后得知宋军在永乐川筑城的消息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迅速派遣统军叶悖麻、咩讹埋等,统领六监军司兵三十万,如汹涌的黑色潮水般向着永乐城扑来。这三十万大军是西夏的精锐之师,他们怀着保卫国家、抵御外敌的决心,气势汹汹地杀向永乐城。
徐禧在得知西夏大军来袭的消息后,召集部下商议对策。部下高永亨提出了突袭敌军的谋略,他目光炯炯,分析道:“敌军虽人数众多,但长途跋涉而来,必然疲惫。我军可趁其立足未稳,派出精锐骑兵突袭,打乱他们的阵脚,然后再寻机破敌。”这一建议本是正确的,是在战场上扭转局势的良策。然而,徐禧却刚愎自用,他对自己的军事判断充满了盲目的自信,没有采纳高永亨的建议。
徐禧决定以兵万人列阵城下,准备与西夏军队正面交锋。他的想法是凭借宋军的军威和坚固的阵型来击退敌军。宋军在城下严阵以待,士兵们手持兵器,眼神中透露出紧张和坚定。他们相信自己的将领,相信这场战斗会以宋军的胜利告终。
西夏军队很快就来到了永乐城前。他们渡河而来,马蹄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烁。当他们靠近宋军阵地后,没有丝毫犹豫,向宋军发动了猛攻。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动地,西夏的骑兵如狂风般冲向宋军,他们挥舞着弯刀,在宋军阵中横冲直撞。宋军虽然奋勇抵抗,但西夏军队的人数实在太多,攻势如排山倒海一般。宋军在激烈的战斗后渐渐不支,开始向后败退,最终退入城中。
西夏军乘胜追击,将永乐城团团围住。他们深知永乐城的重要性,也明白城中宋军的威胁。于是,他们采取了一个致命的策略——截断流经城中的水源。这一招犹如扼住了永乐城的咽喉,让城中的宋军陷入了绝境。城中的士兵和役夫们开始感到恐慌,水源的断绝意味着他们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
与此同时,宋朝的其他将领沈括以及宦官李宪等人得知永乐城被围的消息后,急忙率领救兵赶来救援。然而,西夏军队早有准备,他们在途中设置了重重障碍,阻止宋军的救援部队前进。救兵在艰难地前行中不断遭遇西夏军队的阻击,前进的道路异常艰难,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在另一边,种谔因为怨恨徐禧,对永乐城的困境选择了袖手旁观,未予援救。他的这一决定,让永乐城的局势更加恶化。城中的宋军孤立无援,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苦苦支撑。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中的情况愈发危急。士兵们由于缺水,身体逐渐虚弱,战斗力大幅下降。但他们依然顽强地抵抗着西夏军队的进攻,每一次攻城都被宋军以巨大的代价击退。然而,西夏军队并没有放弃,他们不断地发动攻击,一波又一波地冲向城墙。
最终,在西夏军队的持续猛攻之下,永乐城的防线还是被攻破了。西夏军队如潮水般涌入城中,展开了残酷的屠杀。徐禧在战斗中力战而死,他的梦想和野心随着永乐城的沦陷而破灭。宋军战死士卒、役夫多达二十余万,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怀着对国家的忠诚踏上这片战场,却再也无法回到家乡。永乐城之战成为了宋夏战争中一场惨烈的悲剧,鲜血染红了城墙和土地,幸存者的哀号在废墟中回荡,而这场战争的惨痛教训也深深地铭刻在宋朝的历史长河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