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乃佛心 | 佛理

作者: 扬蹄 | 来源:发表于2017-10-30 10:53 被阅读87次

    文/扬蹄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晴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情这东西吧,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众所周知,亲情,爱情,友情是人生情感的重大组成部分。那你有听过物情么?对旧物的怀念,对物品的专属,对品牌的追求…在很大一个层面,物情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总的来说,情包括四种,亲情、爱情、友情、物情。

    如果说众生皆有情,情是与生俱来的。那我想说,情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认知不同,情感也是不同的。

    就像对父母、亲戚、兄弟姐妹我们产生的感情是亲情;对朋友,陌生人的情感是友情;对异性,部分人是对同性,产生的感情是爱情。

    对他人的定位和认知不同,产生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就像朋友永远取代不了父母的地位而衍生出亲情一样,我们也不会把一件物品当做爱人来倾注感情。基本认知的准确,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将情感整理归类。

    情,能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也能带给我们痛苦和灾难。悲、欢、离、合、爱、恨、仇都离不开一个情字。那是为什么?

    从佛理的角度来看,为情所困不在乎三点原因:痴、贪和我执。

    所谓痴,是因为情是一种看不清、说不清的存在,它是不是在智慧和理性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无明的。

    情不是一个实体,它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直觉,还飘忽不定,千变万化。极大多数时候都不是语言或文字所能描述的。正因为说不清道不明,才使我们对情的感受既迷恋又痛苦。

    所谓贪,是一种粘著。在爱别人的同时,你也是在建立一种对别人的需求。当你付出了一分的爱,就会有要一份需求回报的渴望。

    现在不少父母在外辛苦挣钱,加班熬夜,就是为了买最好的学区房,把孩子送入最好的学校。不惜花大笔钱财给孩子上辅导课、兴趣班,所求结果不外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爱得越多,付出越多,期待就越高。父母的这种爱,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对有些孩子的成长是一种负担,他们会觉得这样的爱是枷锁,让他们窒息,让他们想要逃避。这样的父母会觉得孩子不懂事,这样的孩子会觉得生活不快乐。

    所谓我执,它是一种占有欲。因为有情的存在,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在情的氛围下为所欲为地要求他人。

    要求父母要对自己疼爱,要求朋友要对自己真诚……尤其是伴侣间,会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贞不二。对方也许手头是正在忙或者正在开会,没有及时回复你的微信消息,你就会七想八想,我是不是说了什么话惹他不高兴了?他是不是在跟其他女孩子正聊的热火朝天?他是不是不爱我了?我们容易焦虑,容易患得患失。爱得越深,陷得越深,他就会是你的全世界。等到你真的走出来后,才会豁然懂得,这世上除了他,还有别人。

    既然佛家弟子能把情看得如此透彻,看上去无欲无求的样子,那他们是不是无情的?出家当真就要六根清净,使眼、耳、鼻、舌、身、意不再受情所扰么?答案否也。

    以世俗的标准来看,佛家弟子是无情的;但以佛法角度来看,佛家弟子是有情的。

    从佛理解释来说,世俗的情感(亲情、爱情、友情、物情)是有污染的情感,带有痴、贪、我执的特点。而佛法的情感是建立在信仰和恭敬之上的,带有智慧、无我和不贪著的特点。无私、无我、无限,所爱的不仅仅是亲朋好友,而是发菩提心,行善事,利他主义,爱的是万物苍生。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胸怀天下,卿在其中,怎能不爱?

    佛心乃多情。

    多情乃佛心。


    仓央嘉措曾写道: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也许这道理太深刻,你不懂。但没关系。我也不是很懂。可能世间也没几个人能说得明白。

    做好小我,立足善心。尽可能去包容和理解身边的人,尽可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主动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当情感困扰自己时,学会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进行自我反思和排解。不轻易决断,不轻易动怒。

    向上、向善,足矣。

    参考视频:《佛教徒人生态度之七——无情与多情》济群法师

    参考资料:2017.10.29杏林读书会上书友们的分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多情乃佛心 | 佛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xp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