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乃佛心,不俗即仙骨。”
知彌先生绘作《多情乃佛心》的旨趣该是这样一个完整思想的。
佛学,是博大精深的,特别是“佛教哲学”。好在,我于2004-2006年在北大读哲学时,亲耳聆听过佛学大师楼宇烈先生的研究生课程,精读过楼先生的名著《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算是不为此方面的“盲人”。
今天,回忆起听楼先生讲课时的情景,可谓深受“佛心仙骨”气质的教益。那时,正值酷暑炎热天,我们学生坐在教室里都是汗流浃背的,但楼先生上身着中式对襟白色衬衫,气定神凝,似乎丝毫没有暑热的感觉,以其“吴越语音”的普通话对我们娓娓道说着“佛教哲学”的精义,表现出了一位哲学大师的特有精神气质。后来,有去过楼先生家的同学告诉我说,楼先生还很擅长昆曲,我由之而感叹为“佛心仙骨”风范的人物。
自那时起,我由从不经意佛教而多有留心佛学了,当然,至今是谈不上有什么深造的,但我赞佩佛教中的虔诚精神。因为实则,人生没有一种虔诚精神,是成就不了什么有自我样式人生的。
2013年国庆假期间,我赴平遥古城旅游,特别游学了始建于北魏的双林寺。寺中的彩塑让我大为惊叹,赞不绝口。资料上介绍,双林寺现存彩塑2052尊,完好的1566尊。我以为,无论寺中的大师僧人,还是能工巧匠的营造者,若非虔诚精神,是不会有这样一个一丝不苟、栩栩如生、感人至深的彩色泥塑大世界的。
“求佛就是求自己。”这是我最为笃信的一句佛教哲学之语。知彌先生在这幅绘著中讲:“现在人求神拜佛,多则实际是求保佑、求一个名利财运。”这一批判性思维与思想,是切中现实的。一时的所谓“虔诚”,长期的不笃定人生,怕是“求神拜佛”也不大灵验的吧?
佛寺中有虔诚而持久不懈的“读经”,普通人生该怎样“读书”呢?人生不能坚持不懈地读书求真理,拜佛时岂不让佛“不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