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作者:【中国】安心
日期:2020-10-10
方式:参加樊登读书会线下每周六晚“新书上线”活动,一起观看樊登与书作者见面交流视频,观看后跟参加活动的书友共讨论
学习笔记及感悟:
一、阿德勒心理学及NVC非暴力沟通的无处不在
二、什么是PET?
三、书中打动我、给我启发的是哪些?
一、阿德勒心理学及NVC非暴力沟通的无处不在
观看完视频我发言时讲的第一个感受依然是感叹和向所有人继续推荐我最喜爱的两本书
《被讨厌的勇气》
《非暴力沟通》
安心老师这本书里讲的很多PET技能理论及技巧,其原理的根本,我自己感觉,依然还是来源于阿德勒心理学及NVC(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的原理。
包括1962年的PET,我都感觉很多理论支撑来源应该是来自阿德勒的心理学。 感叹咱们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真的是“自我启发之父”啊!
岸见一郎《被讨厌的勇气》、 Jane Nelson《正面管教》、 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美好的人生》、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都是源于阿德勒这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Alfred Adler(1870-1937)二十世纪心理学并列的三大巨头: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在《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体现在父母要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孩子的课题,课题要分离开,互不干涉,不能去插手别人的课题。
比如樊登和安心老师都讲到一个事情:他们的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起,写作业的事就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不陪写作业。
我们讨论时也提到,尽量在场的每个父母今后都去努力尝试“不陪孩子写作业”,但要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要在孩子主动提出需要帮助时,全力帮助和支持孩子。
NVC非暴力沟通的四步骤“不带任何评论地描述事实+讲出自己的感受(感受并非观点)+ 为什么会有这个感受的原因 + 提出具体的请求(是请求不是命令)”,真的感觉有点儿“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很多书里都遇到了。
还是刚才写作业的例子,作者安心说,很多父母都会怒气匆匆指着孩子骂
“你看你,这都几点了,你还不写作业?”
我个人估计有些父母(很可能也包括一年后的我自己,哈哈),可能还在这后面再加一句“你看人家谁谁谁。。。早就把作业都写完了,一点都不要父母操心。”
这些都属于暴力沟通的语言了,用这样的语言去跟孩子交流,孩子会立刻产生跟父母的一种对抗心理。
若按NVC的步骤来,应该如此说,
“宝贝,现在是晚上八点了,我留意到你还没写作业,我开始有点担心了,是因为我担心如果现在你还不开始写作业,今晚可能就会很晚睡,这样对身体不好。你看,我建议你现在开始去写作业,好吗?”
如果以这种平静、真实表达自己感受、描述事实不带任何评论、充分以平等的身份来尊重孩子、与孩子柔和沟通,孩子就不容易与父母在心理上产生“对抗情绪”。
二、什么是P.E.T.?
P.E.T. , 父母效能训练。
父母效能训练(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被誉为离心最近的养育哲学,是比尔·盖茨父母的育儿宝典,盖茨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称他们从P.E.T.中所学为:人生最佳建议之一。
P.E.T.父母效能训练,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托马斯·戈登博士在1962年创建的父母培训课程,P.E.T.经过58年,影响了全世界50个国家的数百万家庭。
托马斯·戈登博士因此被誉为“沟通之父”,连续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史上仅有2位心理学家获此殊荣,另一位是蒙台梭利女士。
P.E.T.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的理论基础和源头。
P.E.T.课程的主要目标
通过提高父母效能, 培养出有健全人格、有自制力、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孩子。
我自己还特意查了一下托马斯.戈登博士的生卒日期, 1918.3.11-2002.8.26,比“自我启发之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Alfred Adler(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 1870.2.7-1937.5.28要晚很多年。 再次大胆猜测戈登博士的P.E.T. 理论基础和源头是来自于阿德勒心理学。
(“我们之间没有好与不好,只有相同或者不同”这句话与《被讨厌的勇气》里说的
“我们不同但平等”真是如出一辙!)
在之前参加樊登读书会另外一次线下活动时,主讲嘉宾也提到了P.E.T.,而且介绍了三个专门的效能训练课程和证书:
P.E.T. Parent Effective Training ,父母效能训练
T.E.T. Teacher Effective Training ,教师效能训练
Y.E.T. Youth Effective Training, 青少年效能训练
(有点纳闷这个E.到底是对应英文的哪个单词,efficient ?effective?effectiveness?)
昨晚视频中书作者安心在介绍P.E.T.时讲的一句话让我不禁莞尔,她说,“P.E.T.被称为全球第一父母课程,并不是讲它的排名第一,而是说1962年之前,从没有人想过要给这全球最多人从事的行业--- 父母,做一个上岗培训。托马斯.戈登博士就说我要来第一个做这个事情,是讲这个第一。”
这跟我之前学习幸福鸟家庭教育体系的初衷居然如此相似。咱们做所有的工作,几乎都能够得到相关的技能培训以及获取证书,用人单位才会雇佣。唯独当父母,貌似全世界所有国家,至今没有哪个国家的法律规定要求--父母一定要获得了基本的资质证书,才能够生育儿女,持证上岗当父母。
居然,美国的戈登博士就大胆地勇敢地来做这件事了,他说,“父母不应该被责备,而是被培训。”所以,他就设计出这整套课程,并且完成课程了给颁发证书。证明你合格了,可以上岗工作了,可以去当父母了!
而且不仅仅是当父母,还有当老师,当青少年,现在都有这个效能训练的课程和证书了,多好!
看来我得花时间去学习这个课程并且拿证书了。
三、书中打动我给我启发的是哪些?
1. 不越界:以自己的感受为界线,当孩子的行为是我能够接受的,我就最大限度地给孩子自由。如果孩子的行为让我难受,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我要不带评论和任何指责地告诉孩子我的感受。
比如:孩子想玩奥特曼卡片,想看他爸爸打游戏,这个并不会让我带来特别大的不好的感受,那我就放手不要担忧,给他自己决定自己生活的最大自由。
但如果孩子在我午睡时或是我写书时来无理由吵闹我,那我需要温和但坚定告诉他,“宝贝,我现在正在午睡/写书,你来跟我讲话会打扰到我,我心里会感觉很烦恼,因为我不想别人打扰,我想按照我的时间来安排睡眠/工作。现在,请你暂时离开这个房间,可以吗?”(正面管教,和善而坚定)
安心老师还举的一个例子和讲的一些话也给我启发,比如孩子揪父母头发让父母很不开心的话,父母不要想着“哦,他还小,他是我的孩子,我是他的爸爸妈妈,我要让着他。”这样的心态是不建议的。
其实阿德勒心理学已经阐述了这后面的原因,
A.你说你要“让着他”,你就已经把自己放在“上帝”视角位置,把孩子视作跟你不平等不对等的一个弱小个体,“我们不同但平等”,父母与孩子也如此。 纪伯伦那首经典的诗“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B.向孩子真实表达你自己的感受,你才是在对自己负责,“孩子扯你头发让你感觉不开心”,这是你的课题,你不处理这个课题,你就会因此受扰,你会不开心。同时也是在对孩子负责,他的未来也需要与人相处,他从你身上学习到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课题。
2. “世界上没有不乖的孩子“, 我们要做的只是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然后满足他的合理需求而已。
同时我自己也提醒自己,所谓“乖”或“不乖”已经是去评判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这一点当然很难做到,但我依然想向这个最高目标,不断靠近,哪怕以蜗牛、乌龟的速度慢慢爬,总会比之前更靠近一点点。
3. 父母习惯性想“摘除自己、指责孩子”,这一点我要深刻反省我自己。 国庆带孩子参加一个新教育的国庆营时,第一天是要求我们6:58到达,结果我们到达的时间是7:04. 孩子见到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很负责地说,”抱歉,我来晚了。” 老师说,“没关系。是起晚了吗?” 这时的我,居然去插话了一句,“我倒是6点就起了,他嘛。。。”
我当时说完这句话我就内心深深后悔了。我自己到底要标榜什么呢?到底要摘除掉自己的什么责任呢?这个事情是孩子的课题,并非我的课题,我为何要插手干涉别人的课题?
这背后的原因和今后的改正方向,就如同樊登老师和作者安心在最后的总结一样,我自己总结如下:
“父母认知层面的东西太根深蒂固了,有些还是父母的父母的养育方式下形成的融入骨髓的习性,确实很难改变。但我们虽然深知每个人的“习性”难改,却要积极努力学习,学会“转念”(一念放下,万般自在),觉知,自己觉察并知道。 可以看看《一念桃花源》这本书。 虽然父母“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我们可以“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4. 孩子身上发生任何问题,“问题是用来了解的,而不是用来指责和解决的。” 提醒自己学会不评判,以及不单单是解决一个问题,更要去了解这个问题后面的原因。
5. 父母要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的人。
很多父母都可能会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我今天心情不好哈,你小心点,你别惹我!” 这是父母在对孩子发泄情绪。发泄情绪和表达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谁对自己的情绪来负责?应该只有自己,而非其它任何人。同时,说这话,也是把孩子视作弱小,放在很不平等的位置上了。没有尊重和平等。
或许类似情形下,父母应该这样来对孩子说,
“宝贝,我今天心情很不好,我需要对我自己的情绪负责,我打算去单独呆在我的房间里,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让我好好处理我自己的情绪。希望你理解和配合我,好吗?”
6.养育的初心到底是爱还是恐惧?
樊登老师视频里说的这句话,我谨记,“所有的愤怒都来自于恐惧。”
我同时深刻反省自己:曾经有对孩子管控的执着。我曾经对他各种规划,“每天必须多少运动,6岁突破英语,8岁突破日语,10岁突破法语,见到私塾的老师要鞠躬,周末去哪里,现在去做什么家务,今天学会做哪道菜。。。。。。”(孩子爸爸估计也有类似管控情况)。去年5岁的孩子经常会对我们怒吼一句-- ”凭什么什么都要听你们的?!”
所有这些都是我对他的管控,他的愤怒我的愤怒,都源于此。我对他的管控以及他不听管控时我时常禁不住生气,背后的原因应该都是---我的恐惧,我的担心。(恐惧来源于担心,我担心他若不这样不那样,以后怎么办?未来不如我一样优秀怎么办?别人都还说我这么优秀,我的孩子肯定会很优秀的话,要是我的孩子不优秀怎么办?--- 其实不优秀又会怎么样?身体健康,活着就是最大。 再者,优秀还是不优秀,就是评论了。以及,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课题啊。)
写到这里,不禁汗颜,很多时候我都感觉无地自容,哈哈。“知易行难”,知道和做到,有时候感觉真是有天上和地下那么大的差距。
阿德勒已经讲得那么清楚了,“孩子是他自己,他是他,我是我,我们是平等的个体,他的人生是他的人生,我的人生是我的人生。” 我应该给他的,只是远远的在他的背后带领,给他做个榜样,给他大的正确三观,并在他主动提出需要我的帮助时,全力以赴地帮助他而已。
孩子未成年前若比作风筝,我把线放得越远他飞得越高,我只需在他要栽下大跟头时把线收短,及时帮助他再次扬头而上。孩子成年后若比作鸟,那就是“翅膀硬了,他可以自己飞了,就让他自由翱翔吧!”
忘记了樊登最后让安心总结并送给所有父母的一句话的具体用词,但大意应该如此,
“身为父母,活出自己,就是最好的养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