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齐景公和孔子(二)

齐景公和孔子(二)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4-07-20 08:44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17-03-2

    【原文】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白话】齐景公以礼待孔子,说:“像鲁君对待季氏一样,那我做不到,用待季氏、孟氏之间的规格来礼待他吧。”又说:“我老了,不能任用他了。”孔子就离开了齐国。

    【思考之三】孔子为什么离开齐.国?

    由于在孔子30岁的时候,齐景公和晏嬰到鲁访问,曾召见孔子问之以秦穆公之事,孔子论之以王道思想。这次在孔子36岁的时候,为了追随鲁昭公来到齐.国,受到了齐景公的高规格礼遇。

    《孔丛子·记义》记载:“孔子适齐,齐景公让登。夫子降一等,景公三辞然后登。既坐曰:‘夫子降德辱临寡人,寡人以为荣也。而降阶以远,自绝于寡人,寡人未知所以为罪。’孔子答曰:‘君惠顾外臣,君之赐也。然以匹夫敌国君,非所敢行也。虽君私之,其若义何?’”

    意思是说:孔子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接见。景公谦让座次,孔子却自降一等,景公再三辞让后,孔子才就座。景公说:“您自降身份莅临齐国,我认为这是我的荣幸。现在您降座次而远离我,这是与我隔绝,我不知有什么过错。”孔子说:“您施恩惠看重别国臣子,这是您的荣赐。但是要我以平民而与友邦之君对等,这不是我敢做的。因而虽然您看重我,我又怎敢违背礼义?”

    《孔子家语·六本》还记载:“孔子在齐,舍于外馆,景公造焉。”孔子刚到齐国,在旅馆住下,齐景公就亲自来到旅馆拜访孔子。这两件事,可见齐景公对孔子还是非常重视,非常有礼貌的。

    在齐国,齐景公多次问政,一次孔子答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次答曰“政在节财”。景公非常高兴,想把尼谿之田封给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有一天,景公慰留孔子说:“用给季氏那样高的待遇给您,我做不到。”所以就用上卿季孙氏、下卿孟孙氏之间的待遇给孔子。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作用你了。”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

    《孔子家语·六本》记载:“孔子见齐景公,公悦焉,请置廪丘之邑以为养。孔子辞而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受赏。今吾言于齐君,君未之有行,而赐吾邑,其不知丘亦甚矣。’于是遂行。”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十分高兴,表示愿意将廪丘赐予孔子作为食邑。孔子推辞不接受。回到住处后,他对弟子说:“我听说君子因为有功而接受赏赐。现在我向齐景公进言,他并没有采取实际的行动,却赏赐给我城邑,他也太不了解我孔丘了。”于是就离开了。

    《说苑·立节记载:“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

    关于孔子辞掉齐景公所赐一事,《史记》《家语》和《说苑》的记载大同小异。然对于孔子最后离开的原因,三处,记载互不相同。《论语》中只作景公年迈故不用;《史记》则在此基础上,又说“齐大夫欲害孔子”,多了一条齐国大夫要加害于孔子的说法;而《家语》《说苑》中则基本一致,说“吾闻君子当功受赏,今吾言于齐君,君未之有行,而赐吾邑,其不知丘亦甚矣。”(《孔子家语》)则将其原因概括为齐君对孔子的不了解。

    齐景公从一开始主动聘用孔子,到以年迈作为托辞推脱,其中定有隐情。至于其中原因到底为什么,无法定论,也可能是多种原因叠加所致吧。我们不妨揣摩一下:

    受到齐国大臣的阻挠。按《史记》说法,当齐景公想要将尼谿之田赏给孔子时,大臣晏婴进行了劝阻。晏婴是齐国的贤相,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对内屡次劝谏君主,出使国外能捍卫国威,作风朴素,重视礼教。孔子对晏婴也有很高的评价,《公冶长》孔子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平仲善于和人交往,相处久了,他仍能敬重别人。现在晏子又为何会反对齐景公任用孔子来推行礼乐呢?大概是晏子虽然也重视礼,但并不能真正理解礼乐的深意和功用。晏子是一位纯粹的政治家,他更多地站在维护齐国自身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眼光局限在眼前的得失上。所以,晏子是在“事”上努力,不能理解礼乐中“道”的内涵,只是把礼作为执政的手段,如果孔子在齐国推行仁政王道、恢复礼乐之治,可能会打破齐国上层社会相对平衡的利益关系,所以晏子出言反对。

    受到齐国大夫的迫害。鲁国有三桓把持朝.政,齐国也有像田氏这样的世卿图谋国.政。孔子想要推行仁政王道、倡导礼制的志向天下皆知,任用孔子势必会触犯这些权臣的政治利益。所以《史记》说当时“齐大夫欲害孔子”,可能是说在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加害孔子。

    景公虽然很欣赏孔子的主张,但对推行礼制不是真心实意。当时各诸侯国.君都想称霸天下,齐景公也不例外,他力图复霸又贪图享乐。想任用孔子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并不是真的想要以仁道治理国.家,对恢复礼乐之治没有志愿和足够的信心,所以当遇到阻力时就轻易地放弃了。

    齐景公志在复霸,却贪图享乐,“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身前享受荣华富贵,身后老百姓都找不到他有什么可值得称颂的德行。

    孔子的志愿是恢复礼乐,推行仁政王道,实现天下大同。现在鲁昭公在齐避难,鲁国内部动乱,加上齐景公多次问政,孔子可能认为在齐国有实践仁政王道的机会。但是齐景公虽然多次问政,并对孔子的回答也非常欣赏,愿意给予丰厚的待遇,却最终没有能任用他。而孔子志在行道,不是为谋求官位和待遇,当行道的机缘没有了,也就毅然决然地“接淅而行”离开齐国。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见圣人以道自重也。孔子闻之,知景之不可与有为也,遂去齐焉。夫孔子至齐,思欲移风易俗,转霸为王,以殚其尊周之志,乃忌之者众,嫉之者深。景公已无进用之实意,而徒拟议于礼节之虚文,是岂孔子之心哉?孔子行而齐终不复变矣,岂不甚可惜哉?”

    孔子圣之时者,应时适宜、惟时适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他行道的志向坚定,刚毅果决,去留的标准只有一个——仁道,所以当因缘发生改变,齐国已经没有推行仁政王道的条件时,他就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守死善道,无怨无悔。

    孔子一生推行仁政,欲天下归仁,来齐国是为了行道,离开齐国也是为了行道。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周游列国,不被重用,陈蔡绝粮,桓魋追杀,自嘲如丧家之犬,却行出了人类历史的高光时刻。其儒家精神传至今日,成为华夏文化的精神血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齐景公和孔子(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pr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