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使命就是追寻那些逝去的周朝礼制。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后,决定起用孔子,齐相晏婴这时站出来给齐景公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晏婴的意思很明确,孔子之道、之礼法,我们齐国人几辈子也学不完,他所主张的礼乐啊,你一辈子也研究不透,这不是齐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其实,在“儒家”学说尚未成为统治阶层正统思想之时,也常常遭受“诸子百家”的攻击和嘲讽。
墨子、庄子、韩非子都曾拿故事嘲讽过儒家。
就连鲁国的守城小吏,一听说子贡是从孔子那里来的,也满脸不屑地说,周朝礼制早就不复存在了,你家先生还苦苦寻觅,“明知不可而为之者与”,还想成为全民的导师呢。
搞的子贡也很无语。
《墨子•非儒下》记载,说孔子教导弟子“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意思是说,这肉啊,你切的不规整了,不能吃;这凉席啊,你摆放的不端正了,不能坐。

于是,墨子就说,孔子你流浪陈、蔡两国之时,子路蒸了一只猪让你吃,你为什么不问出处呢?子路拿着别人的衣服换的酒,让你喝,你为什么还不问出处呢?
庄子在《庄子•外物》中也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两个儒家弟子去盗墓,天快亮了,望风的儒生问墓室里的同行:“东方作矣,事之何若?”意思是说,天马上就亮了,你弄的咋样了?
下面的儒生答道,你别急,我发现了死者嘴里有一颗珠子。
随后,他还感叹起来:“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你看这位儒家弟子,一边盗着墓,还一边教训这死者:你看你吧,活着的时候,你也不把珠子捐献给穷人,死了还含在嘴里,你什么意思嘛!
其实,庄子嘲讽儒家“虚伪”不是仅这一件事儿,“盗亦有道”的典故,也是在拿儒家开玩笑。
韩非子对儒家的批判稍微隐讳些,他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讲了一个“买椟还珠”的故事,意在批判儒家“过分讲究华丽外表”的形式大于内容的现状。
法家认为,一切的礼制都是华而不实的外在,只有发挥法家“定分止争”的作用,才能再造一个有序的世界。
无论墨子《非儒》中的“子路之问”也好,无论庄子《外物》中的“儒生盗珠”也罢,都不一定是实实在在的事实,极有可能是流派之争中的语言攻伐之为。

但,无论真与假,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儒家,确实是存活在夹缝之中。
孔门“三盈三虚”的事实,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春秋时期的儒家,不但统治阶层不待见、同行异派不喜欢,就连当时的莘莘学子也忽而热爱、忽而冷落。
当时的儒家,确实风雨飘摇!
至于儒家是不是“伪善”,我想这千百年来的争论,最终逃不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概括。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儒家主张“忠孝”与“仁爱”,教人爱国孝亲,教人向善爱人,总还是好的吧。
作者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