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这首诗的含义,虽然耳熟能详,但是对于有些字词可能还是处于模棱两可的阶段。
江南清明节的某一天细雨纷纷,路上的羁旅行人都失魂落魄。他们想问当地人哪里有酒可以消愁?一旁的牧童用手指向杏花村落。
接着我们来更深层次的了解一下这首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仿佛笼罩了一种凄清冷寂的画面。羁旅行人他们客居他乡内心本来就很苦闷,又加上清明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内心的愁绪便油然而生,而且是愁上加愁。试图想用酒杯,一醉方休,不再想念自己的家,思念自己的先人,仿佛醉了,梦中,睡着了,只要大脑不是很清醒,就可以置身室外。
这首诗很生动地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常年在外漂泊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人。虽然他嘴上说借酒能消愁,但是内心的思念是怎么也不能消去的。无疑是自己的一种自我麻痹。因为自己心中的苦闷很多,酒杯也装不满的愁绪。
可是为什么不写一个当地人,抒发他的愁绪?因为他对先人的思念,很单纯,不是那种多愁集一身的人,没有代表性。书写了一个羁旅之人,用羁旅之苦闷引出思乡思先之情。只因为只有这样一个羁旅之人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人们才更可能,更深刻得体会到那份愁绪,那份思念。
那为什么不写人们在扫墓中对祖先的崇敬之意呢。这时我们就需要来考究一个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抒发效果的区别。这是一种文学手法。
就比如说王熙凤的出场,也是先闻其声,人们才能更好奇这个人。诗人虽然不写清明时节的扫墓插柳,还有踏青的种种行为。但是字里行间不仅吐露的不仅是愁。
那么请你试想一下,仔细想一下,如若不是扫墓行人,怎么会看见当地的过路人,古代可是一个男耕女织的社会,他们要忙着摇一忙着农耕怎么会注意到行人失魂落魄的样子呢!
这首诗的写诗的角度是从第三者的角度看,除路人和牧童,诗中还隐藏着第三个人,这个第三者无疑是扫墓者。
清明这首诗广为流传至今,但是今天的清明节和往常的有点不同。往常怀亲现在是怀念那些永远留在冬天的人。因为他们把去看樱花的机会让给了你,把向往未来的机会给了你,把春天的脚印留给你去踩,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你,自己无畏严寒,生命定格在岁月的那一天。
白衣天使,白衣长城永不衰竭。医者仁心。你们永远只记得国有难,召必回,战必胜。我们也会永远记得大爱无疆。有人说,鲜花是给爱情的,小草是给土壤的,水滴是给汪洋的,大爱是给永恒的,感谢你们,骄傲的中国人!
愿岁月静好,无忧无虑,杏花村头,一醉方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