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准备的人
——再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21
都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的确是实话。但机会不是坐等而来的,机会就是努力准备后的展现。准备就意味着要付出努力,只有这样当机会来了,才会在准备的基础上实现自己想要的梦想。
汉元帝时的陈汤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吧。
陈汤当时只是西域都护府的一个副校尉,官职并不算高,但是他能够快速出击,在康居一举歼灭了郅支单于。究其原因,是源于他的有准备,也就是他的个人努力。
“汤,为人沈勇,有大虑,多策略,喜奇功。”短短的几句评价,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个勤于本务的人了。“沈勇”是他的个性,但是“有大虑,多策略”绝对是他的超出常人的准备。“大虑”,也就是有大格局、大思考,能够深思熟虑,能够未雨绸缪。这些谋划绝对不是空想的,而是建立在对时局的精辟的分析和对人物精准的判断之上的。
首先他对匈奴人有深刻的了解。“畏服大种,乃天性也。”他看出了一部分边境少数民族比如乌孙、大宛等,并不是真的要和汉朝对抗,而是惧怕“大种”,这时候如果汉发兵攻打大种,这些小的种族也就自然顺服了。但这个时候如果不发兵,一旦郅支单于“得此二国,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
其次是他对于人的了解。他把自己的主意告诉了甘延寿,也得到了甘延寿的认可,但是陈汤却不同意。他认为这样走程序的话时机都被耽误了。他了解甘延寿,也了解汉元帝以及那些朝堂上的大臣们,所以他就当机立断。“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按剑叱延寿: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这些清醒的判断都源于他平时的准备,包括观察,包括思考,当然更包括毅然决然的行动力。最终他指挥军队大获全胜,“纵胡兵击之,杀四百六十人,得其所略民四百七十人。”
他还有一个最大的准备就是为国家做大事的情怀,他没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安守本分的思想,作为一个副校尉,他能够想到国家的利益而非个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这种意志让他能够临危不乱,急中生智,最终化险为夷。
项羽在临死之前感叹自己天命不济,但是细想与刘邦相比,难道他真的是天命不济吗?只能是他没有做好称霸天下的准备而已,他的“志”还在于“江东父老”而已,所以当“鸿门宴”这么好的机会摆在他面前时,他也没有好好把握。
陈汤个人身上固然有着“素贪,所虏获财物入塞,多不法”的缺点,但是不影响他出兵郅支单于的功劳。“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尽管对于他受封赏一事大家意见不一,但最终朝廷还是重赏了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