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哦吆今日看点故事
不是每个叫“家”的地方都能回

不是每个叫“家”的地方都能回

作者: 紫健 | 来源:发表于2016-03-13 08:41 被阅读936次

    一刷朋友圈看到有学妹晒厨艺,做了盘色泽鲜艳的韭黄炒蛋,那韭黄,一看就知是在中国超市买的。想起那里,不知华姐还在不在经营。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离学校最近的中国超市就是华姐开的。我听师兄们这么称呼,虽然自己从没当面叫过她。

    几年前第一次进去时,颠覆了我对“超市”的概念,其实就是个60多平米的便利店。密集紧凑的摆满了所有属于“中国”的食品,从时蔬生鲜到各类调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在那里买过做紫菜包饭的木帘和旺旺仙贝,也在里面找到了可贵的小肥羊火锅底料。有些东西,异国他乡,只要脑子里一过,就恨不得马上能吃到。

    对于留学生而言,最想家的,是我们的胃。

    让我有印象的,是每次结账时,华姐都微笑着说很多声“谢谢”。她大概30多岁,五官很清秀,年轻时应该是个美女,只不过不修边幅,穿得很朴实。她还带着个孩子,一个很调皮的小男孩,经常把店里还没来得及扔的垃圾当玩具在一旁玩儿得津津有味。

    “你是新生吧?”华姐问道。

    “是的,刚开学两周,跟室友来补点货。”我笑答。

    “怪不得,我认识他们。你需要什么可以跟我说具体牌子,我进货时帮你留意下。”她说。

    “好的。”

    后来,我和其他同届一样,摸清了学校所在的小镇,离纽约和费城都是黄金距离。何况校内就能有每天多次往返那里的巴士,纽约稍远,费城不过一小时,里面中国城的超市应有尽有,价格还比华姐卖的便宜。买东西倒是其次,关键是有时能去逛逛,尝尝各地料理,成了调剂留学生活的小确幸。

    不过,如果遇到突发聚餐或者搞活动,我们倒还是愿意顺路去华姐这里拿货。车程10分钟,真的很方便。

    “你什么时候回国呀?”华姐习惯性问我。

    “可能暑假回吧,也可能留在这里实习。”我不确定地回答。

    “真好——”她拖着长腔,似有很深的羡慕,让我反而不知如何接话。

    后来,每次去她都会问一遍,直到把我问得不耐烦开始敷衍。我也渐渐发现,她的记忆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不然怎么总是再三重复同样的问题。

    “你们有知识有学历,留在这里能赚钱,回国也吃香。”她边结算边说。

    “呵呵,其实工作并不好找呢。”我苦笑。

    “最近要考试吗?”她试探性地问。

    “下月初有一次期中考。”我答。

    “怪不得,你们一考试,来我这儿就比较多。”她喃喃道。

    她当然会希望我们经常考试吧。考试当前,我们就丝毫来不及去纽约费城,也不舍得把周末用来消遣,就只能来这里买些应急的东西。我曾看到一个同学拎走过一整箱泡面,说熬过考试再去吃香喝辣。

    其实在哪里都一样,你要变强很累,不强更累。

    可不得不承认,这里离“中国”最近,离家最远。

    再后来,随着渐渐熟悉,我也变成了学姐。发现了邻州新泽西的中国超市更给力,也喜欢间歇性到美国有机超市补货,偶尔提高下生活质量。一晃小半年,我都没有去华姐那买东西。

    再次遇到,是那次从纽约回学校的赌场大巴上。

    那是我第一次坐赌场大巴,提着购物所得,因为一不留神错过了校内大巴的时间,又想当天赶回去,才不得不走这条路。

    小镇上有个还算有名气的赌场,吸引着费城纽约的人来淘金。大巴每天多条线路按点出发,又比一般公司的价格便宜近一半,所以很受欢迎。

    可我一上车,就感觉乌烟瘴气的,人们高声聊着天,随性得让人生怯。正在晃晃悠悠找座位的时候,听到一声“真巧,你也坐这班。”我一看,是华姐和她儿子。本打算坐她同一排,可她硬要我坐她旁边,说孩子抱起来就好,没付座位票。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是我听她说自己经历最多的一次。

    她老家是福建的一个小渔村,有青梅竹马的男友,也就是孩子的父亲。当年听亲戚介绍攒钱交给蛇头,一路从墨西哥绕道,坐车十几个小时到边境,跋涉一两天的山路和戈壁,然后惶恐入境,以为在这里可以拼出一片天。他们在最没能力的时候有了孩子,自然过得更加艰辛。超市的店面是从以前的美国房东买的。

    “那你们住的远么?”我好奇问道。

    “不远啊,我们就住店里。有地下室,和上面一样大。一部分空间堆些存物,剩下的自己住。”我心里一凉,有种很难受的感觉。

    “那,你爱人呢?”我小声问。

    “他不在了,三年了,我怀孕的时候出的事,他都没看到孩子长什么样。”华姐的声音开始哽咽。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话说出口,声音却弱到自己都快听不见。

    “恩,走一步看一步。”

    “其实纽约或者费城的Chinatown更大,中国人又多,也可以交交朋友呀。”我试探性给她提建议。

    “那里都是有圈子的,省份、地域、口音,圈子里扎堆然后排挤别人,我混不过他们的。”她笑笑,答得很苍凉。

    “其实我的货都是从费城的市场进的,他们每次嫌拿得少,价格上也不给便宜多少,我又不敢卖太贵,怕没客人,不过如果卖得便宜,我生活也困难。”她继续说道。

    “哎,真不容易。或者你可以试试卖些自己做的东西。开个小饭馆做做家乡菜什么的,里学校近,如果口碑好,肯定不愁学生来。”

    “不是没想过,可是那个审查很严,有定期卫生检查,也要有各种牌照。我一个人也应付不来。”她答得很实在。

    “那你有没有想过回国呀?”

    “呵,我没有那个小本子,怎么回得去?”她语气里尽是无奈。

    小本子就是那本薄薄的棕色护照。

    那一刻,我才发现,如果人在国外,语言不通,是很悲哀的。要么在中国城孤老一生,要么永远被隔绝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而中国城,是另一个心酸地。那是个与美国主流社会永远脱轨的地方,那里粤语第一,英语第二,普通话第三。身在异国,一看到带有祖国印记的东西,总是感觉很亲切,可中国城里世世代代生活的人们却并不这么以为。

    作为外乡人,我不止一次在中国城买东西时受到过鄙夷的眼神,有时是因为不说粤语,有时是因为想讨价,还有的时候,他们渴望赚你的钱,却对你无止境的上下打量带着一脸的不屑。

    明明他们每天在嘈杂拥挤的环境里为生活所迫,却有种拥有美国梦光环的优越感,我能够理解,也可想象到,如果华姐搬到这里,她这么孤身一人带着孩子一定不好过。

    又过去很久,我在美国已经两年多,即将毕业。我提前为爸妈准备好了签证材料,邀请他们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那个冬天,妈妈突然说要给我们包饺子,我和朋友便带她去华姐那里买点蔬菜和肉。

    我向华姐介绍妈妈,又告诉妈妈我是华姐的老顾客。

    “你女儿真有出息,你也好年轻。”华姐对妈妈说。

    “孩子毕业了,非说要带我们看看。”妈妈也笑着回答。

    我看华姐问妈妈这次都去哪几个城市玩,而妈妈打算跟她说下我们的行程时,急忙使了个眼色,打断了她们,就这么匆匆告别。

    我是知道她经历的人,这一刻,看到别人的儿女与父母团聚,她心里怎么会好受。想来那城了我回国前和华姐的最后一次见面。

    在国内,你混得再不济,也有个遥远的家能退而守之;你活得再艰辛,也有亲人们可以拥抱取暖。可华姐不能,她说过,这辈子,可能就要在这里了。

    那下一代呢?

    那些只顾得上在密集的店铺内玩着破烂玩具,在街上疯跑的中国城的孩子,他们虽身在美利坚,却得不到一丝庇佑与照顾,反而要受到各种歧视。

    那时才懂得,每一声“会好的”,都在颠沛流离之后。

    也许对有些人而言,漂泊这些年,生存成为了一种常态,而生活则是一种奢侈

    一个人,如果连在哪里终老一生都做不了主,该是有多绝望。

    其实,我不希望华姐在美国过得有多好,只希望,她累了的时候,能够顺利如愿回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安掌柜:我一看到宾夕法尼亚我就好激动
      • 芳繁:满满都是岁月 人生的感悟。人很年轻。可心已经老了
      • 橘子你个思密达:好喜欢你的文字,平淡中的小感动,有时打动你的可能就是一句话,也希望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 5b3ab561f18a:看了好心酸。看了两遍,想华姐若能会学英语,学会粤语多好,或许日子能好一些吧。可是学习的能力真的是一种值得珍惜的东西。想到小时候到农村姥姥家过年,一个比我小两岁的远方亲戚家的小女孩因为不堪父亲的责骂喝农药自杀了。昏迷之际嘴里还在不断呓语着两个打架的念头:不能喝,得花钱。。死了吧,活着没意思。
        救过来之后我非常心疼这个不认识字的小妹妹,她每日劳作一人煮全家的饭干几个人的活的时候,她哥哥都在温暖舒适的房间安心读书。我试图用教她写字来改变她的命运,希望她学会自己的名字可以出去打工逃离家庭,可是写了十分钟她就放弃不学了,因为她16岁了从没拿过笔,学不会。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无奈的绝望,它并不让人窒息,却让你明确知道被命运残酷现实吞噬的走向。那时候我才明白,有些人,连改变命运的条件也不具备,因为没有环境让她们长出和命运抗争的心灵。现实如此苍白,那双有着美丽眼睛的小妹,最后我只能祝愿她找个疼爱她的老公。
      • 河豚太一:城里的人想出去,出去的人想回来
      • 劣子:回家很幸福。这篇写的很好,赞一个!👍
      • likeuloveu:沙发w 或许我也要上了年纪才能真正明白,家才是最温暖的地方,累的时候能回到自己的家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紫健:@likeuloveu 是的呢。。加了个油!

      本文标题:不是每个叫“家”的地方都能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ox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