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李笑来老师的人人都能用英语,其中有一个章节介绍了朗读的作用,书中说:
朗读是语文教育的最古老、最普及、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训练方式。只可惜这种最好的训练方法即便在我们的母语语文教育中被重视的程度都远远不够。
书中赘述了朗读的各种好处,这虽然是一本学习英语的书,但是语言都是相通的,是不是也一样适用于母语文字功底的积累呢?
写作的终极秘密武器记得初中临毕业的时候,老师说,如果是在过去,你们就算是个秀才了。提起过去的秀才,哪一个不是写的一手好字,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写的一手好文章,但是最起码写一篇一般性的文章还是没有问题的。
再看我们现在的人,别说中学毕业,就是大学毕业,能有几个是随手就能写一篇文章的呢?
问题出在哪里呢?现在的教育水平比古时不知强了多少倍,但是为什么写文章的本领确被弱化了呢?
“多读多写”,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然而,读过之后有多少东西是能“烂熟于心”的?没有积累的读、走马观花的读,结果就是读了很多书,最终都只是读过而已。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写作培训班,都会教一些写作的技巧,这当然也是必需的,但是要写好文章,是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大量阅读,才有可能解决知识面的问题,也只有大量阅读,才有了模仿的范本,可以学习别人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但是仅仅大量阅读还是不够的,它只能解决知识面的问题,学习写作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背书。
著名作家梁衡的“写作经”,就是“阅读—背书—写作”,这是他的写作“三步曲”。
不说古代的文人,个个都是从小就大量背诵,就拿近代作家的例子来看,也能看出背诵的痕迹,巴金从小对《古文观止》烂熟于心,茅盾会背诵《红楼梦》,钱钟书熟练背诵《左传》,他们能有令人瞩目的成绩,与他们勤于诵读、善于背诵是分不开的。
提起背诵,很多人头疼,但背诵不是洪水猛兽,不是让你死记硬背,这是人的一种基础能力。
有一个笑话,说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当你来到一处美景,心生感慨,没有文化的人只会说,真是太美了,然后就没有下文了,而有文化的人就会即兴朗诵一首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袭,而是背熟了才能吸收消化,把别人文章里的好处变成自己的。
文字功底的深厚与否,和背诵的功夫下得多少密切相关:出口成章要有满腹经纶做基础,口若悬河必须要有博闻强记做后盾。
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长期坚持背诵,积累归纳和融会贯通,就一定能够厚积薄发,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的终极秘密武器背诵的好处那么多,现在的知识也那么多,到底背诵什么好呢?答案是背经典。国学经典自不必多说了,我曾经看到有人因为背诵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而提升了作文成绩的,相信背诵的力量,只要你开始了,就会给你惊喜。
大量阅读,大量背书,只是为你的写作敞开了大门,要想真正写好文章,还要从你的兴趣爱好出发去写,而兴趣又可以从阅读、背书中获得。所谓的‘水满自然流’,就是这个道理。
写作的终极秘密武器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There is nothing noble in being superior to your fellow men. True nobility lies in
being superior to your former self.)
最后用海明威这句名言,和大家一起共勉,让我们一起成为高贵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