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边地”是大块田地以外的,通常在河边、路边、犄角旮旯的不规整的小片土地。小时候一直不知道这几个字是怎么写的,等到几乎很少再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才听到有人这么解释:因为太不规整,极言有“十边”之多。不知道是谁首先创制了这样一个词汇,真是太形象了,一下子就把这种地的特征给抓住了。十边地什么样的都有,基本都是顺势而成,长条形的、三角形的、拐来拐去的,可以说就没有重样的,但还真没数过具体都有几条边。
小时候粮食珍贵,土地也就稀罕,大田地之外,家家都开垦了十边地。河道旁池塘边,能开一尺绝不摊九寸,弄得河道越来越窄,隔几年就会发次大水,将十边地冲去半个,村人马上就平土填河,再把十边地从龙王的嘴里给抠出来。记忆中我就帮忙填过好几次。平整十边地,拾麦穗,是我小时候最讨厌也是最累的记忆。相比之下,我倒很喜欢割麦子,弯下腰,拿起镰刀,唰唰唰,金黄的麦秆倒下来,在脚下铺成长长的软软的一条毯子,很有成就感。渴的时候喝的水、累的时候吃的大饼,实在是香甜啊。
时代发展得太快了。没几年耕地就不用牛了,被手扶拖拉机取代,耕牛也只有在小小的机器进不去的十边地上发挥余热了。有了割麦机,一会功夫就能割倒一大块地,比人工真是快多了啊。镰刀也基本用不上了,人只要把割倒的麦子捆起来就行了。捆麦子也是个力气活,先晒上个一两天才能捆。以前人工割麦时都是随割随捆的,先割一把,均匀分开来两头一对,打个结,作为捆绳,再把割倒的麦子放在上面,够一捆了就直接捆起来。有了机器,由不得人了,机器要赶着挣钱,麦秆还没干透就进地了,一口气全割倒了,有些麦穗都还是青的,只有晒上一两天才能打捆。打完捆,拉到场里,几家凑一起,弄台脱粒机打一天,再就地摊开来晒几天,扬干净,装袋子,拉回家。
割麦机没用两年,收割机就出来了。这下更省事,不用割,也不用捆,直接用袋子接粮食,接完拉回家,摊开晒干就可以囤起来了。这时候,十边地越来越少了,河水冲垮之后,也很少有人再回填,河道也就越来越宽。机器进不去,越来越多人嫌麻烦,就不再种,直接抛荒了。没抛的,大多也改成了菜园,种些番茄黄瓜萝卜白菜,省事了。况且粮食也不那么金贵了。人工割麦时,家家都要拾麦穗,小孩老人齐上阵,地里真是干净,有人说就跟舔的一样。割麦机的时候,只有些老人还在拾麦穗,联合收割机时,连老人也不拾了,大把大把的粮食撒在田里,很快就会长出一层绿油油的麦苗。
再后来,人就更图省事,收下来的粮食直接在地头就卖掉了,家门都不进,粮食也就越来越不珍贵了。年轻人都开始外出打工,一个月的工钱就能买一年的粮食,谁还困在家里埋头流汗啊。只有老人还是舍不得,虽然明知出这么大力气也收回不了多少,可总不肯就这么让地荒着。十边地也就还在,不过只在一个小角上种点菜,家里都没什么人,种多了吃不完。
小时候常常一群人在河边疯玩,渴了饿了,顺手就摘十边地里的黄瓜番茄吃,从来没被骂过。那时候觉得黄瓜番茄是真好吃啊。现在,看到地里绿绿的黄瓜、红红的番茄,都长到手边了,就是不想摘。倒不是这么大人了怕指责,实在是不想吃,吃不下去。小时候的那种快乐,再也没有了。就像这十边地,抛荒就抛荒了,不再有人觉得金贵可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