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姐打电话向我诉苦说,儿子进入高三以来她已经是第三次被班主任请去学校谈话了。一次是儿子在学校闹情绪准备退学被请去。再次是他在教室玩手机被老师发现,堂姐去学校拿回手机并顺便接受教育。这次的情况更糟,是她儿子在学校谈恋爱,堂姐去学校领回了被停课一周的儿子。我知道堂姐在这个小儿子身上寄予了太多的期望,结果孩子到高三了却频频惹事,可想而知堂姐的心里该有多么失望与无奈。
堂姐以前在农村生活,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举家搬到城里。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种地的收成和姐夫打零工,因为堂姐要在饭店做兼职,村里的农活基本是姐夫一肩扛下,一有空闲还要来城里找活干。所有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写在这个男人四十来岁就花白的头发上、满是褶皱的脸上、微驼的脊背上。想想他们夫妻两的艰辛,我也气这小子的不争气。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农村的孩子肯吃苦。可他怎么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反例呢?
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亲眼目睹着父母亲在城市里讨生活的艰辛,却不懂得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善家庭的境况,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其中的缘故。其实在社会上有多少人过着苦日子长大,(富人穷养儿子的就不算了)却依然让自己以及下一代挣扎在低收入的群体中?(参考当地的收入平均水平哈)我们说这确实有命运的不公,因为原生家庭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但命运只有一半是攥在上帝手里,还有一半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我们一生的努力就是要用自己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那一半。如果我们在三十年甚至四十年之后还未能摆脱苦日子,那只能说明我们战胜贫苦的斗志不强,我们付出的努力不够。
按道理说吃过苦的孩子更懂奋斗的意义,也较其他人更有改变命运的斗志。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胜枚举。可那些过苦日子长大,却未曾改变命运的人,是什么让他们丢掉了走出困苦的意志?我想这无外乎有两个原因:一是吃了些物质上的苦,二是没吃到精神上的苦。
我说吃了些物质上的苦,意思是说经济拮据的原生家庭没办法给我们提供优质出众的衣装和精美可口的食物以及那些我们只能在柜台外看看的玩具和文具。物质上的得不到会让一些人背上一辈子都难以摆脱的性格缺陷,一种是自卑,不敢相信自己会拥有梦想中的生活;一种是虚荣,总相信自己会得到梦想中的所有。
至于说没有吃到精神上的苦,是说在那个不能满足我们物质欲求的原生家庭里,我们享受到最高级别的呵护与关照。锅里数的见的几片肉会公平地分配在几个孩子的碗里;三年五载不添新衣的父母会在新年时给儿女添凑齐一身新衣;身体再劳累也会让儿女在进门时有口热饭吃,出门时有干净衣服穿;家里遇上再大的难关也会让它成为止于父母间的秘密。父母把穷困当成是对孩子的亏欠,所以尽其所能地给孩子创建一个心中不会有忧虑、肩上不会有重担、眼中不会有杂务的爱的避风港。我们则在这样的港湾里不经风雨、不谙炎凉、不懂担当。
正是那些吃过的苦和享过的福长成了今天的自己。就这样一个要么不敢怀揣梦想,要么怀揣太多梦想的年轻人懵懵懂懂地走进了未曾见识过得社会丛林中,所有的人生经验都在告诉他:这个社会好不有爱啊,就连混口饱饭都这么难,更别提什么飞黄腾达了。曾经吃过的苦也无时无刻不在告诉年轻人一定要改变。不想再吃苦的年轻人一咬牙,一跺脚,喊出一句肺腑之言:“从明天起我要学习一技之长”。等到翌日清晨五点半的闹钟一响,年轻人在舒适温暖的被窝里进行着各种身体上的挣扎和内心多个“小我”的激烈辩论。“睡吧,再睡一会,反正一技之长不是一天就能学成的。”“是啊,咱这种没钱没势没背景的孩子再努力又有什么用,没有人会把咱看在眼里,认命吧!”“省省吧,学生时代都吃不下苦中苦,考不上好学校,现在又是工作又是家庭的,哪里还能学成一技之长。”、、、、、、、最终,他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声音,关掉闹钟,再睡一会儿。
所以,那些还没有使自己的命运苦尽甘来的人们,要知道我们的斗志就是在每天早起时、放下手机时、拿起书本时、做出改变时被一点点的消磨吞噬。我们不要忘记吃过的苦,更要补上没吃过的苦。万物能量守恒,命运里的甘苦也自有定数。扒掉长在心底的自卑、虚荣、怯懦、懒惰,重新种上自信、踏实、果敢、努力的种子,日复一日地耕耘,终有收获的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