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角是个参加2017高考的女孩,家里人平常喊她小齐。
小齐的家在西部相对偏僻的一个村子,一个贫困的小地方,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守着家。
小齐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尽管贫穷艰难,但家里人还是希望她能通过高考出人头地,一直寄予她厚望。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她学习一直还不错。可不知怎么回事,高考却成了她的坎,跨了两次都没有迈过去。
2017年她高考意外失利,也可以说是再次失利。2016年她已经参加过一次高考了。
2016年的高考,她、家人曾寄予厚望,也许自己努力不够,2016年她只够专科线。
2016年是小齐很悲催的一年,她高中三年的努力就寄托在高考那一刻。平时学习还不错的她,不知怎么就发挥失常了,成绩出来时她自己都不相信,只够上大专的线,连三本都上不了。
得知自己的分数后,小齐一个月都没有出门,在家闭门思过。她自己不好意思出门,觉得自己没有脸出去。考这么一点分,对她来说是耻辱的。
她不相信自己只考了这么点分,不愿意,不服输,不认可。她说服父母,选择了复读这条路。复读的路也充满了不确定,充满悲催和失望。选择复读,是咬了牙跺了脚,心不甘的决定,因为家里还得为她再花一年钱。
小齐的高三上成了高四,因为分数还行,学校免了她复读的学杂费,但时光是自己的,义无反顾的往前走着。一年大好的青春,就走在同样的路上,就这样白白的流失,但能有什么办法呢?
2017年,高考结束后,她直接就去打工了,她感觉不太好。小齐自己也想不通,为什么?为什么一年的辛苦,还是同样的故事在上演,命运就是这样的不眷顾自己,但能耐它何?
然而这次的心境不一样了,她坦然了,也许命运就是这样安排的,于是她不再对自己抱有什么希望,直接去城里一家饭馆当了服务员。
高考成绩下来了,只够上三本线,距离二本线就差那么几分,然而这几分却是那么的遥远,它甚至决定了小齐的命运,决定了小齐的一生。
小齐是有梦想的,她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她连上三本都困难重重。
家里太穷,一个弟弟已经上高二,还有一个弟弟正在上小学。家里就父亲一个人挣钱,父亲几乎一年才回来一回。母亲相当于守一年的寡。父亲在外挣钱,母亲守着他们,维持着这个家,日子就这样前行着。
家里人希望她上一个公办的大专或者高职,学门手艺,出来好就业,早挣钱,也给家里减轻负担。但小齐渴望上三本,不想上大专。尽管分数不够二本线,但也是自己拼出来的,她真的不愿意上高职,上大专,不是不愿意,只是不甘心。
小齐赌气生气,怨天怨地,怀着愤恨报了一个三本院校。然而在她填报志愿的前一天,母亲因为给她买了一个一千块钱的手机,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父亲母亲自己才拿几百元的手机,给小齐买一千多元的手机显然超出了他心理的承受能力。
更大的打击在后面,通知书下来后,全家人都傻眼了。学校通知,第一次去至少要带23000元,这真是要抽干家里人的血。一年至少要花4万元,四年下来16万,还让不让人活了。
父亲和母亲又开始吵架,相互抱怨对方,为啥孩子报志愿的时候,没有给说,没有给参考呢?由着孩子自己的性格,也不看看家里啥情况?
但通知书已经来了,退无退路,即使退到大专也是不可能,因为无法提档了,除非自己不上学。
那要上学,只能贷款了,父母说了,贷款他们一分钱都不背,全部是小齐毕业后自己去还。
可即使贷款,也贷不到,因为没有提前申请,不给贷款,这下全家蒙圈了。
小齐要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路何其艰难,她的梦想太难。金钱的成本太高,她背负不起这么多的沉重金额。
看着这个因为缺乏金钱,而生活困顿的家庭,小齐选择了退缩。她让父母给她攒足一年的钱,说她就上一年的学,就去大学看看,感受感受,然后就退学不上了,就去打工,就去挣钱,她要了结一下自己的大学情结。
接到通知后的小齐又去打工了,她暂时把这个难题抛在了脑后,可她的明天在那在哪里呢?会在哪里呢?
同样在城里的小山考了和小齐差不多的分数,他才不上什么国内的三本,家里有钱,家里已经联系好了,直接去国外上学,不是美国就是英国,实在不行去加拿大,几年后留洋归来,那气场就不一样了。
同样是一年的毕业生,若干年后,小齐和小山比什么?有什么可比?怎么比?
无可奈何花落去,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每个人不同的生命轨迹。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抱怨,我们在各自的生活轨迹中,努力向上,挣扎着,奋斗着幸福着,最终幸福的滋味是一样的。
网友评论
钱可以想办法的
上大学后空间会更广阔
好好儿学习的话
奖学金、助学金
学校还要勤工兼职
这些都可以解决学费和生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