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114589/c0f19f71b66c670d.png)
中秋情寄“中秋月”
王传学
中秋赏月,诗人们往往对月抒怀,即景抒情。留下了许多题为“中秋月”的佳作。
北宋大诗人苏轼任徐州知府时,其弟苏辙陪他同赴徐州,阔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东坡写下了《阳关曲•中秋月》,抒发了与弟弟相聚后不久又不得不离别,不知以后何时才能再相聚的哀伤与感慨: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词人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次句的“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此处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亮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前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忧”。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北宋诗人韩琦的《中秋月二首》(其二),写诗人在中秋节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想到月亮的阴晴圆缺,联象到人间的悲欢离合:
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悲欢徒自感,圆缺本无情。
天外有相忆,世间多江平。
嫦娥难借问,寂寞趁西倾。
此诗前四句写中秋月,写出了一分哲理。中秋夜晚,天宇月满,又圆又明,人人珍惜。中秋之夜,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月的阴晴圆缺,会让人们想象到人间的悲欢离合,这大概就是美学上讲的“移情 ”效应。
但人们是徒自悲喜和感伤,月亮的圆缺盈亏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本身是无情无感的。这真是“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
后四句表现了月中嫦娥的寂寞,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嫦娥独居月宫,遥看地球样貌,靠着记忆,只能看个大概;又没人相问,只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向西边落下。
人间有悲欢离合,天上也有孤独寂寞,其感情应该是相通的。
明代词人徐有贞的《中秋月·中秋月》,感叹中秋月夜这样美好的时光,希望年年都能见到如此美好的中秋月: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它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词说,“月到中秋偏皎洁”,也就是人们说的“月到中秋分外明”。但人们知道月亮经历了多少“阴晴圆缺”呢? 问得好!如果说月球诞生于距今65亿年左右的结论成立,那它就经历了65亿次八月十五中秋的阴晴圆缺了。月亮经历了多少次阴晴和圆缺?都不要说了吧!还是珍惜人间好时光最重要。中秋月夜这样美好的时光,希望年年都有,年年都能见到如此美好的中秋月。
词想象新奇,发问机智,抒写巧妙。是一首很有特点的中秋月词。(“中秋月”有说是词牌,也叫“阳关曲”;有说不是。)
唐代诗人张祜的《中秋月》,透露出浓浓的乡思: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此诗上半部分写中秋美景,突出中秋月夜的清爽素洁、万里澄明的特征。下半部分写自己久处边塞,在月圆之夜不能与亲人团圆的愁绪离情,字里行间透露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同样写中秋月,唐代诗人李峤的《中秋月》(之二),写得别有新意: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全诗的意思是:皎洁的中秋圆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天气晴好月光普照。你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也会是这样,说不定那里是又刮大风又下雨呢!
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古代认为,中秋这天,是阴是晴,普天之下,万里之内,都是相同的。可诗人却认为,这里天晴,安知千里之外不刮风下雨呢。诗人的这种看法,是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地方天晴,几十几百里外就在下雨,这是常见的事,中秋节这天,也不会例外。诗的新奇立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