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死人的汉成帝,愁死人的西汉后期 | 资治通鉴
图 | 桃源仙境
公元前三三年,汉元帝驾崩,皇太子刘骜继承皇位,成为汉成帝。
一、争斗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多次讲过汉元帝时期的石显。由于汉元帝的信任,石显独断专权,把持朝纲,权倾一时。而随着汉元帝的驾崩,新的政治格局必将形成。摆在石显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如果能够继续控制权力,那么他就能够活下去。如果不能够继续控制权力,那么他这辈子所做的努力,都将会灰飞烟灭。这就是政治残酷的地方。
在西汉,除了皇权之外,有两股政治势力,波涛汹涌。一支是外戚势力,而另外一支则是宦官势力。我们知道,权力是一块定量的蛋糕,你吃多了,我就吃少了。不仅会吃少,有时候连吃都没得吃。因为拥有势力的一方,总会想方设法把权力蛋糕完完全全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例如,庞涓跟孙膑,原本是同门师兄弟,一起学习兵法,关系非常紧密。学成之后,庞涓到了魏国当将军。为了帮助同门的孙膑,庞涓甚至还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像魏惠王推荐了孙膑。孙膑也没有令人失望,发挥出了自己的真正才能。
但是,庞涓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才能,远远不如孙膑。要是放任孙膑这样发展下去,魏国哪里还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于是,庞涓就随便找了个罪名,让人告发孙膑,并且伪造证据。魏惠王接到诉讼之后,马上逮捕孙膑。
这时候,庞涓还虚情假意为孙膑求情,这才让孙膑免除一死,只是处以极刑。有人会认为,既然庞涓这么厌恶孙膑,为什么不直接把孙膑杀了?庞涓之所以不让孙膑死,目的是为了侮辱孙膑,也是为了让孙膑把自己的兵法心得写下来。
庞涓的这种扭曲的想法,在心理学上面,叫做“伤疤效应”。一开始,庞涓会想要推荐孙膑,在于他认为自己远比孙膑强,就算孙膑跟自己在一起共事,也不会威胁到自己。但是,当孙膑展现出自己才能的时候,这就相当于把揭开了庞涓的伤疤。这一揭,差点让庞涓痛死。庞涓赶紧捂住伤口,不然孙膑揭。这一捂,又差点把孙膑给捂死了。捂死还不痛快,在捂死孙膑之前,庞涓还要重重地羞辱孙膑,出掉这口恶气。
同时,庞涓也不能够让孙膑发挥出他的才能,因为这势必会压制自己的发展空间。一对同门师兄弟之间的斗争都可以如此残酷,更不用说是两个派系之间的争斗了。我们回到主题上。
石显作为宦官势力的掌门人,自然是外戚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两者都希望把赌注放在新上台的汉成帝上面。但是,从结果上来看,石显输了。
公元前三二年,石显被任命为长信中太仆。史书上解释,这个职务,是给皇太后掌管马车的。汉成帝的这一步操作,目的就非常明显了,直接把石显调开权力中心。石显最大的依靠,一方面是汉元帝,一方面则是自己多年打拼攒下来的中书令职务。
汉元帝驾崩,自己又离开的权力中心,相当于失去了所有的依靠。《资治通鉴》上评价说:“显既失倚,离权。”就不难理解了。同时,汉成帝又对石显旗下的宦官势力,进行了一次大清洗,把他们全部都给罢黜了。
按照汉成帝后来的一系列做法,我们知道他并不是有能力,有智慧的君主。那么,这一个大手笔,这一个大计划,又是谁在操纵呢?只要看最后的受益者,我们就知道了,那就是汉成帝的舅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
恩格斯:“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婚姻关系,是一种政治行为,通过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讲过石显的势力是非常大的,而这一次清晰又将他的人全部罢黜。那么,就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权力真空。对于外戚集团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好的翻身机会。
果然,汉成帝封了王凤的五位弟弟为侯,分别为王谭封平阿侯、王商封成都侯、王立封红阳侯、王根封曲阳侯、王逢时封高平侯。同天封侯,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也导致了“群弟世权,更持国柄”。同时,汉成帝非常信任自己的舅舅王凤,把权力都交给了他。
韩非认为,作为君主,应该要把国家大权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这样才能够让权力为国所用,为民所用。而不管是汉元帝,还是汉成帝,都把权力交给了手下的大臣。结果就是造成了宦官专权,外戚专权。而这种专权,又为西汉的终结,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史书上称制衡石显是出自汉成帝的手笔,这是不可能的,他没有这样的计谋。有汉元帝的石显在前,汉成帝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继续把大权交给了他人,真是愁死人了。
二、声色
汉成帝,不仅在处理国家大事上令人发愁,在控制自己上面,也是令人发愁的。在少年时期,汉成帝便是一个著名的好色之人。继位之后,更加放纵。皇太后亲自为他挑选良家女子,安置在后宫,供他享乐。
一个叫杜钦的将领,看出的问题所在,便对王凤说:“夏朝制定的礼规定,一个君主能够娶九位妻子,目的是为了让皇族子孙繁衍。阳数有一三五七九。九,为阳数之极。如果有人死亡,也不会补上。这是为了让皇帝的寿命能够尽可能延长,也是为了避免争风吃醋。”
杜钦接着分析,他认为如果王后与王妃能够保持端正的品性,那么就可以让皇室后代有良好的德行。如果能够严格执行这个礼教,则能够保护君主的寿命。
就像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为什么呢?因为男子到了五十岁,对女色的贪恋仍然不减。但是,女子一到了四十,容貌就开始衰退。如果没有礼制的约束,君主就会开始抛弃容貌衰退的王后。王后则会心生恐惧,害怕自己与儿子得到的宠爱越来越少。而王妃则会开始争宠夺嫡,拼命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储君。
杜钦认为,汉成帝现在才二十二岁,重心应该放在学问上面,不应该把精力过多放在女色上面。王凤作为辅政大臣,应该乘着自己有权威,尽早确立九妻制度。不一定要挑选美丽、或者有歌舞才艺的女子,而是在有礼义的家庭中选择淑女。
杜钦这番话,言之凿凿,非常合理。但是,王凤告诉太后,太后却不当回事,王凤也就作罢。《资治通鉴》上评价说:“凤不能自立法度,循故事而已。”意思是王凤这个人没什么主见,看到太后没有什么意见,自己也就不去阻止汉成帝。
实际上,太后不阻止汉成帝,正是遂了王凤的心。如果皇帝勤于政事,把精力都放在治理国家上面,那么自己就无法做到外戚专权。相反,如果皇帝整天沉醉于声色犬马当中,这才能够给自己谋划布局提供有力的条件。这是削弱皇权,就好的办法。
不仅如此,汉成帝还有一个男宠,叫做张放,史书上记载他“少年殊丽,性开敏”。汉成帝天天跟男宠厮混在一起,根本无暇顾及政事。对此,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真是愁死人了。
特别是一个叫做谷永的人,更是借此机会拍马屁,阿谀奉承。为了让汉成帝信任自己,还向汉成帝建议,不要专注在一个女人身上,而是要尽可能地收纳各方女子,不管美丑,出身,不管是否嫁过人,都可以临幸,并生下男子,繁衍皇族后代。
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回到现代,我们看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疫情严重,美国感染人数与死亡人数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在各国领导人开会讨论新冠疫情治理与防控之际,他跑去打高尔夫球。这已经足以说明了,他对这些数字,已经麻木了。
三、割裂
在做了一系列的准备之后,外戚势力开始展现自己的势力与布局。如何布局?就是开始切断皇帝与他人的联系,在皇帝身边安插自己的人,让皇帝与权力割裂。
例如,公元前二四年,汉成帝的左右曾经推荐光禄大夫刘更生的儿子刘歆,认为刘歆有奇才,博学。汉成帝亲自召见,刘歆朗诵赋诗,让汉成帝十分开心满意,想要让他当中常侍,也就是自己的身边人。而且,汉成帝马上让人去拿衣帽,当场就要授职。
但是,左右的人都不敢去,反而提醒汉成帝,说“未晓大将军。”就是事情还没有经过大将军王凤的同意。汉成帝不满,说“此小事,何须关大将军!”说这些小事,就不要麻烦大将军了。
但是,左右的人竟然惶恐叩头力争。汉成帝无奈,只能够说给王凤听。王凤认为不可以,事情也就作罢了。汉成帝一开始将权力下放给王凤,没有想到王凤的能力这么强,竟然能够一步一步腐蚀掉自己。
此时的皇帝还没有儿子,身体也经常生病。定陶王刘康,也就是刘骜的弟弟,与汉成帝的关系非常好,他没有回封国,而是时常留在汉成帝身边。
王凤看在眼里,担心自己的权力被削弱,就将发生日食的原因推在定陶王身上。认为:“日食,阴盛之象。定陶王虽亲,于礼当奉藩在国;今留侍京师,诡正非常,故天见戒,直遣王之国!”
意思是,之所以会发生日食,是因为阴气过重。定陶王虽然是亲人,长期留在中央而不回封国,上天才提出警告。在王凤的压力之下,汉成帝只能够将定陶王送回封国,兄弟二人相对涕泣。
四、隐患
我们从上面的事迹中可以看出,此时的汉成帝,与其说是皇帝,不如说是王凤的一个傀儡。原本是皇权压制臣下,现在反过来是臣下监控压制皇权。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宫廷之中开始发生一些很奇怪的现象。汉成帝有四个儿子,全部都夭折了。特别是那些有着雄心壮志、不听话、有着潜在威胁的皇帝,总是会死于一些莫名其妙的疾病。
正气与邪气,在互相地搏斗着。而此时,很明显是邪气占据了上风。于是,老皇帝死去,新上任的皇帝,要么是性格懦弱,要么就是没有成年的孩子。邪气不断蚕食着正气的生存空间,外戚不断蚕食着皇帝的生存空间。等到皇权完全式微,一个大变局的时代,就即将来临了。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王莽为什么能够篡汉成功?这肯不是他突然之间出生,突然之间强大,又突然之间就有了能力拔出西汉的大旗,把自己的大旗插在了中原大地之上。
而是,随着令人发愁的西汉政治格局衰落,随着王氏外戚的权力发展,随着各式各样的兼并出现,为历史事件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而王莽,刚好出现在历史的车轮上,成为了乱世之中的弄潮者。
【触类旁通】
【欢迎关注】
历史使人明智,经典使人通达。
领略历史魅力,感悟先贤智慧。
欢迎搜索公众号:稽圣
ID:jishengwh
进行关注并订阅所有文章,欢迎转发、在看、收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