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走进佛教之人性所需

走进佛教之人性所需

作者: 佛天慈佑 | 来源:发表于2018-07-05 09:00 被阅读12次

自由与良序·走进佛教·人性所需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在人类文明之初,受知识水平、生产能力低下的局限,孑然于荒野;在山洞中寄身,靠简单狩猎和采集果木维生。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智力低下,与万物同生。

每每遇到天灾,尤其雷电所导致的森林大火,原人恐惧,唯能躲避。待灾难过去,他们走出洞口,嗅到森林中动物被烧烤后发出的特殊香味,难免饥不择食。其口感当然超过生肉,久而久之,人类开始熟食。

这一“饮食革命”丰富了食品的种类,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增强了营养,促使大脑发育,思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人类走出懵懂,逐渐有了灵性;这与生产能力提高,群居现象出现直接相关。在原始社会阶段,先民们唯为生存打拼;无法解释自然现象,又必要依循自然规律,逐渐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人

同时自我意识萌生,独立于天地间,难免惴惴不安。为了安抚脆弱的心灵,给予彷徨无依的族人以信心与希望,几乎每一种文明都创造了神话。许多神话都是构成形上学的素材,经代代转述,发展成信仰,也使“哲学”得以萌芽。

(早期宗教的载体是神话,因为离现实太远,只能在后续的传播过程中不断用“形上学”来跨建桥梁,随之导致神学、哲学、政治伦理学等领域的不同走向。)

由于理念共鸣的作用,使原本独立的个体间有了向心力;随着抱团优势逐渐凸现,聚落初具其形。彼此合作需要沟通,互相交流需要语言,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起点。人与人之间有了合作,甚至分工,以此增进生产能力,使人类部落有了异于动物群居的优势与特点。

沟通成为可能,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听谁的?这是务须解决的问题。动物的办法是打架,作为万物之一,人类自然不能避免。但聪明的人类有了新想法:流血冲突的社会成本太高,强争恶斗会折损有生力量,这不利于部落内的生产与部落间的竞争。

而且,面对自然母亲的洪荒之力,部落内外往往需要深度合作。于是,从力量凝聚逐渐过渡到理念凝聚。当时的理念比较简单,未有专门的形上学,生活经验才是宝贵财富。掌握自然规律的老人们成为部落中心,他们的话语变成权柄。

文明代替武力,成为核心价值。通过耆老的指导,人们不断战胜灾害,部落规模逐渐壮大。有人开始试想:人与天之力量似乎可以博弈,(继而考虑成本问题,)是否能够与“神”沟通呢?总有一些富于感性的人似乎特有灵感,于是专任的神职出现。如《增一阿含经·七日品》说:“初有刹利种,次有婆罗门……”。

这些神职对自然现象崇拜,如果有所心得,便能垄断话语权,成为团队的领头人。再加上一些粗犷的肢体行为,崇祭现象出现。有了信仰对象,有了角色权威,还有仪式内容,是为最初的信仰与宗教之萌芽。

同时,为了增强信任感,祭祀理念不断产生,仪式臻于规范。这是早期人类所能找到最基本的投机生存法则:讨好神灵,并相信冥冥之中会有一股神秘力量,使人趋吉避凶。这也是四大文明古国的原始信仰模式:神灵主导一切,顺从与祭祀成为必要之重。

早初信仰是朴素的,大概属于自然神与部落神(祖先)的崇拜。有经验的祖先传授技巧,似能找到规律,减少损失而能避免天灾,这样的部落会产生对祖先的崇拜。相反若祖先经验不足,或者灾难过于强大,使得部落损失颇巨,便会将畏惧心理放大,从而发展出自然神信仰。

自然神以力量为胜,但无法沟通;而祖先灵以经验为胜,但无法主宰。两大信仰类型与模式全都留存下来,成为人类诸多文明的共同基因。

承认神格存在,并能够主宰人类命运的是神教。神教认为“宗教天启”,突然会有一位拥有超人格属性的导师(翻译与媒介)出现;得到神启,形成经典,在世间流传。

世人依据“神旨”,照本操作,听话者得益。至于人类的宗教成就,到底能够与“神”同样,还是与“神”同在?这就是神学与哲学所热衷讨论的问题了。

随着社会发展,为因应秩序、道德、伦理之需要,律法神、祖灵神、人造神被先后炮制出来。其中,提供贿赂,进行谈判,追求心理与物质投机的,是民俗(巫觋)信仰;追求内在提升,能够带来欣慰与力量,希望在精神领域达到宁静与愉悦的,是信仰。而“宗教”,则是一种教说,为抽象的信仰心理活动,提供具体的规范意见和实践指导。

最后,为了解决累积出现的逻辑问题,与生活无关的形上神也出现了。被称为“位格神”的存在,大家谁都没见过,然而“第一因”始终是哲学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信仰不成系统的时代,人们共同信仰一个未知的存在,似乎可以直接进入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时代。不过可惜,部落文化习惯不同,导致彼此对神所描绘的人格形象差距极大。

想来也是正常,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游牧部落、渔猎部落、农耕部落、商贸部落等的生活经验与社会形态本来就各异,再加上侧重演绎,自然会有不同诠释。再加上各民族文化所约定俗成的善恶是非标准不同,造就了千差万别的信仰形式与民俗传统。

所以本质而言,人,才是一切的根本;所有哲学、信仰、宗教、文化等人类文明之创造,全都本于趋乐避苦之人性所需,这也是原始宗教产生与存在的意义。如果违背这一宗旨,便会成为乱源。

由于宗教反映了人类的意欲,所以只要抓住人性,也就执住了牛耳。一切为人类更好地生活,一切为生活更加得美好。只要能够服务于人,便是人类之福;不能服务于人,便会被时代所淘汰。如果本末倒置,刻舟求剑,一味恪守旧有的教条化“真理”,削足适履,达到扭曲人性的程度,那就必将导致隐患。

这里有一个问题:标准。所谓“更好地生活”,“更好”的标准是什么?好与坏的定义由谁来给定?面对人为的造神与垄断的权柄,每个宣称掌握了真理的人无不信誓旦旦,可谁才是对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岂能由人任意诠释?)至于“口衔天宪”,那更是一种“循环论证”。

从本质上说,苦与乐是非常主观的相对概念;不苦即乐,不乐即苦,所以并无绝对。《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事关个人感受,标准全是人为。如《大乘广五蕴论》说:“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苦受者,谓此生时有乖离欲。”笑纳与拒绝,几乎全都出于本能,便很容易将两者对立起来。

基于这种理念,世界上许多宗教都有关于“吃苦赎罪”的教说,比如基督教苦修派与沙门苦行派等。为了将来更大的幸福,企图用今生的极端痛苦争取偿换。这是等价交换的概念吗?还是以小博大?这个方便(捷径)的“游戏”规则真实存在吗?是谁制定或者创造的?有太多太多的含糊空间,被所谓的“神旨”粉饰了。

[if !vml]

[endif]

自行鞭笞者

由此对宗教本身反思。如果怀有私心,对功名利乐、福禄寿喜始终有所期望和祷求,即是民俗巫觋信仰。(这是人性使然,与善恶无关。)继而提供心灵指导,帮助内心平静喜悦,这就成为一种单纯纯粹之信仰。(内化之信仰,较接近心理学。)再进一步即是超道德范畴,因为超越了善恶得失有无,甚至一切存在都可以被检视和怀疑,这就几近于哲学了。

良性宗教有道德补充的作用,哪怕世俗崇拜之形态,在道德层面都有提升品格的辅助作用。普遍认为宗教是劝善的,但善的标准无法统一,所以社会良序与道德规范要完全仰赖宗教并不可靠。

虽然宗教中的戒律很像法律,但不能替代法律。因为人类欲望若膨胀到邪恶的地步,便有可怕的蒙蔽作用,使得宗教与信仰恶质化。而且,宗教价值观是不稳定的,会轻易(由极少数人)随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还有,宗教(尤其神教)道德观往往与常人的认知差距很远。因为有形或无形的存在超越一切,掌控一切,于是人存在的意义,就是毫无保留地奉献。所以,宗教内部的价值标准代表不了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必要用法律(现代法治)来设置底线,比如不能用伤害他人、侵犯公众利益之手段来牟取一己幸福等要求。

世间伦理、一般道德、公平正义、游戏规则,唯有取得广泛共识才能发挥良善作用。否则人人依据信仰别出解释,我行我素,那会造成混乱。唯有通过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制定的准则与底线(法律),才是保障所有人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也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石。

逾越了法律际线,便由法律制裁;逾越了道德底线,则只能冀望于心生惭愧。至于宗教戒规,只能在宗教内部行使权力,不能对教外人士置喙;尤其没有强制约束力,保障并不坚实。所以宗教只能作为补充,无法直接成为社会良序的砥柱。

[if !vml]

[endif]

苦行

还有第二个问题:对于旧有的教说,是直接继承还是抽象继承?

佛陀死后,僧团为了传承教法,决议召开集诵大会。大会伊始即遇到难题:佛陀在过往的教法都保存在集体的记忆中,并未形成固定文本。对于原本极具针对性的随机教法,是该巨细靡遗地保留下来,还是仅仅总结其精神,概括其大要?

所有资讯都在代代传诵中继承,局限于载体的落后,非常容易发生错漏,阿难就遇到过这个难题。后来即便有了文字,但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合,各说各话且都是“嫡传”,如何确知正义?这个问题孔子的后人也遇到过。

而今去圣时遥,如何面对数千年来的各种意见?是模糊着通盘接受,还是另起炉灶全然忽视?看来都不允当。那些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教说,由于时空环境有了变化,许多所谓“真理”都已趋于教条。对于这些教法能否适当调整?遇到新问题是否有扬弃的空间?

理性的选择,是把历史记录当作一种精神丰碑以抽象继承,取其精髓而能根据现实合理变通,否则就会囿于枝节,谬失本怀。然而宗教情绪往往趋于感性,甚至选择权都到不了当事人手里。于是这一难题在佛教的第一次经集法会中并未彻底解决,以至造成后来的分裂。

代价如此之大,但是无可奈何。再到部派时期,又要重新面对这个难题:所谓守则身死,变则神亡;面对困境,是该变质以迎合市场,还是守旧以等待时机?不同地区的僧团纷纷作出抉择,致使佛教分裂之态势再也无法逆转。

直到大乘佛法出世,才将这一问题巧妙地化解开。大乘行派将自身修行与利他济世、教法继承与发展需要、根本原则与顺应时代的矛盾选项,在理论上巧妙兼顾。由于其强大的包容性,不断顺应了时代与人民之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性使得佛教中的这一流派成功夺嫡,终成历史选择。

所以每个世代的文化传承者,必要对前人累积的经验完整继承;同时还要能够与时俱进,依据客观现实之状况,创造性地引导“本本”与“教条”相适应于当下社会之需要。否则,不顾当下,捧着过去的金科玉律自行其是,那是会对社会与他人造成困扰的。

再来,还有宗教情绪的问题,信仰应该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西方的德尔图良有一句名言:“唯其荒谬,我才信仰。”因为神教的信仰对象具有形上之位格,超出人类理解能力范畴,所以才会诉诸于感性的宗教信仰形式。

而东方信仰则强调交流与交融,只有真切体验才能让“信”趋于踏实。佛教即有这种特质,故要求先对“实相”掌握,才能“真实皈依”,使“信仰”完全建立在事实基础与实践验证之上。这种“信仰”不容丝毫非实证因素,因而在一切宗教中显得极为另类。

原始佛教强调正信与皈依,故不许对未知对象信仰盲拜。然而这种教说过于小众,只能适应于内众弟子,并不利于在大众中传播。因为一般群众对于信仰的需求是以心理寄托为导向的,所以佛教在印度始终未能成为主流。(不可否认,趋吉避凶是人之天性,应当予以尊重。)

这种“理性信仰”的特征,还表现在佛陀的传教风格上。佛陀曾对耆那教主尼犍陀若提子(摩诃毗罗)的在家弟子优婆离说法。优婆离请求作佛弟子,但佛叫他不要急于决定,必要慎重考虑。佛说:“像你这样有名望的人,谨慎考虑是确当的。”

优婆离再三表示依皈的意愿后,得到佛陀应许,并要求他能一如既往地继续敬重和供养之前的宗教导师们。佛陀尊重每一个人的自主选择权,是宽容宗教的典范。(所以才有“自皈依”的教言。)这种开放的精神与态度是值得重视的。

每个人思想不一样,习惯不一样,需要不一样,即便是家庭中的眷属,大家相处一起,也没有办法使思想习惯完全一致。最好的相处之道是互相尊敬、互相包容,唯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最终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

人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更要了解别人,知道别人不需要什么。比如戒律,不但自己得利,还要饶益于他;自他都顾好,才是真正的善良。不能妨碍于他,也不能强求于他,这是“行善”的基本前提,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能因为个人情绪(尤其宗教情感),绑架他人的自由;既然自己不想被人剥夺选择权,那就应该避免这种侵权行为。传统说法:要推己及人。我觉得不够好,有点以个人为中心了。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还是要了解他人的感受;人所不欲,勿施予人才好。

[if !vml]

[endif]

卡拉玛经

佛教中有著名的“四大教法”(“依法不依人”)与《卡拉玛经》,充分体现了佛教“重法轻人”的原则。所以我始终坚持:现代宗教不应仍保留其倾向于感性的特征,应该杜绝主观盲目的狂热,而保持客观冷静的理性。

佛教的特质在于自由与良序。原始佛教的核心偏重自由,努力于不受有形无形一切力量的约束,超然在世间、出世间外。而大乘佛教的核心偏重良序,在确保自身不受缠缚的前提下,帮助社会建立良序机制,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共同之利益。

所以在大乘佛教中,多有利他技巧之方便。比如四摄法,又如菩萨戒中的“饶益有情戒”,全都指向一个原则:必要先团结。让人发自内心生起欢喜,然后才是言传身教,给予榜样,令他思齐。否则情绪上来成了仇人,再好的东西对方都不要,那又如何利益于他呢?

一切源于人性,也必要回归人性。文化传播不能像病毒植入,强行灌输。那种为传播而传播,将价值观强加他人的强势手段是一种洗脑,而非教化。

要尊重每一个人,尊重他人独立思考的权利。要尊重他人的选择,而不强迫;要尊重他人的幸福,不去打扰。用佛教的话说,可以自赞,可以推荐,但接受与否则不作强求。

所以本书定位,不为推销什么;只是将相关信息的脉络理顺,提供给读者尽可能专业、充分、明晰、公允之素材。虽然作者会有意见,但仅供参考;最终的取舍权,当然属于每一位读者。不论大家得到什么,都只是自身相应作用的结果,与作者无关。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我始终坚持的尺度。虽然本着追求专业的初衷,但我一直谨守分际;限缩在既提供了资讯与意见,又未染指选择权的夹缝间。这是我的初衷与意愿,如果没有达到,那就只能说抱歉了。

附录:“四大教法”

摘自南传《大般涅槃经》

世尊说:“诸比库!有比库说:‘我从世尊口中亲自听闻: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大师所教。’

又有比库说:‘某处有僧团,诸长老与耆德居住其中,我从该僧团处亲自听闻,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大师所教。’

又有比库说:‘某处有众长老比库,为多闻,善知其承传,善忆持律,善忆持戒者,我从那些长老处亲自听闻,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大师所教。’

又有比库说:‘某处有一长老比库,为多闻,善知其承传,善忆持律,善忆持戒者,我从该长老处亲自听闻,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大师所教。’

对此比库之所说,不应赞叹、不应排拒,并无赞叹或排拒,而当善理解其辞句,或以律藏印证它,或以经藏确认它。

若无法从律藏中获得印证,或从经藏中得到确认,则当作此结论:‘这些话绝对不是世尊所说,是该比库,或该比库僧团,或该长老们,或该长老的误解。’你们当依之予以拒绝。

若此言能从律藏中获得印证,或从经藏中得到确认,则当作此结论:‘这些话绝对是世尊所说,该比库,或该比库僧团,或该长老们,或该长老正解无误。’”

下文摘自北传《长阿含经》卷三

佛告诸比丘:“当与汝等说四大教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何谓为四?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诸贤!我于彼村、彼城、彼国,躬从佛闻,躬受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此为第一大教法也。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和合众僧、多闻耆旧,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彼众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持此,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者何?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此为第二大教法也。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众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众多比丘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是为第三大教法也。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一比丘所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法、依律,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当勤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是为第四大教法也。”

/fa'`�v����e�v�_\�Vo�g

相关文章

  • 走进佛教之人性所需

    自由与良序·走进佛教·人性所需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在人类文明之初,受知识水平、生产能力低...

  • 走进佛教之人性所需

    早期原人住在山洞里,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智力低下。每每遇到天灾,尤其雷电所导致的森林大火,原人唯能恐惧着躲避。待灾...

  • 走进佛教之佛教诞生

    凡有信仰的人,都会面临一个问题:神格。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反映出个人的学养与个性;将决定个人的信仰品质,也会影响个人...

  • 走进佛教之因果异说

    自由与良序·走进佛教·因果异说 因果是个好东西,好就好在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先就习以为常的现象界来谈,也就是一般...

  • 走进佛教之印度神教

    自由与良序·走进佛教·印度神教 人类文明始于神话。因为畏惧自然之心理,导致万物有灵之信仰;再加上科技能力有限,行政...

  • 走进佛教之沙门思潮

    自由与良序·走进佛教·沙门思潮 雅利安人自西北方来,进入南亚次大陆的中部平原。得着先进科技的赞助,不断驱逐原民;利...

  • 走进佛教之沙门主义

    对于初到印度的人而言,那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国度。这不仅是说随处可见耀眼夺目的鲜亮颜料,还有特色各别异彩分呈的宗教文化...

  • 走进佛教之印度神教

    人类文明,始于神话;因为畏惧自然之心理,导致万物有灵之信仰。再加上科技能力有限,行政效率低下,统治阶级为了管理过于...

  • 走进佛教之因果异说

    因果是个好东西,好就好在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先就习以为常的现象界来谈,也就是一般科学所说的因果:凡客观世界中普...

  • 走进佛教

    前言 —————————————— 佛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 已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 而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进佛教之人性所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dy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