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打卡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58029/c0d0e9487dac2b68.png)
昨天,在简书里,读到简友“舜真如心”的文章。文章题目是《对事不对人》。文中讲述一位叫“乐乐”的孩子的成长经历。
乐乐在国外学习,有时犯一些小错。老师给家长反映,没有直筒筒地批评,只是“具体指出哪种行为不合适”;当乐乐有了好的表现,老师会及时表扬,“让孩子很受尊重”。
日积月累,乐乐养成了“评判”家人的习惯。此时家长面对孩子的“揭短”,该如何做呢?在中国的家庭,一些家长会忽悠孩子,顾左右而言他,直接转移话题;一些家长会暂时“投降”,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一些家长则龙颜大怒:“小屁孩还教训起老子来啦!”一言不合,甚至手舞荆条,名正言顺地行使家长至高无上的惩罚权利。当然,近几十年来,还是多少有些“进步”,有些家长因为溺爱孩子,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反面,对孩子的话全盘接受。
以上种种,客观地说,不在少数。
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深究起来,大概是因为,大人的面子丢不得。
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针对伦理强调的,多是孩子的义务,要求他们做这样,做那样。但却没有提及他们的权利。对父母长辈,必须孝,必须敬。当父母长辈有了过错,孩子该怎么面对?则几乎少有文章涉及。
史上早期红人虞舜,出生在一个很糟糕的原生家庭:“父顽母嚣”,父亲是盲人,脾气古怪;母亲爱嚼舌头,说人坏话;弟弟也不是省油的灯。这里姑且不谈弟弟,只说其父母,他们对虞舜,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整天对虞舜没有好脸色。屡次想加害于他。虞舜百般忍让,才保住小命一条。后来,还是被家人逐出门外。对父母的行为,史书上没有说虞舜有半点怨言,当然更别说“进谏”的事了。难道虞舜真不觉得难受吗?按正常逻辑,他不可能心里不难受。之所以不向父母发牢骚,或向父母“进谏”,是因为“大人的面子驳不得”,晚辈是不能触动的,一提意见,就会有“忤逆”之嫌。
虞舜逃到野外谋生,好在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地,大象、鸟儿都来助他耕地;尧帝闻之,也“事以九男,妻以二女。”(见《二十四孝》之《孝感动天.虞舜》篇)。说法有些夸张,但虞舜总算熬出了头。这是后话,无须多提。
面对亲人之过,一位古代的聪明人提出了解决办法:“亲亲相隐”。什么意思?就是子女不要外传父辈的过错,父母不要外传子女的短处。听起来似乎“平等”些,不过,在“父为子纲”在大环境下,父辈占有舆论上的绝对优势。结果多半是子女为父辈的短处采取无视、甚至隐瞒的做法居多。
清代人写的《弟子规》中,对亲人的过错如何处理有所提及: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大致文意是,亲人(长辈)有过错,应该指出来。不过态度要端正,须和颜悦色,轻言细语。如果亲人不接纳,应该坚持进言,甚至声泪俱下,以情感人;即使他们生了气,揍了自己,也不要抱有怨言。如此看来,真要对亲人“揭短”,得小心谨慎,时刻注意对方反应。懂得分寸,适可而止,要是惹火了他们,不但达不到进言的目的,反而可能引火烧身。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给长辈相处的过程中,只能唯唯诺诺,要和长辈平等交流,比登山还难,更别说有一说一,直言“进谏”的事了。
回到现实中,妈妈面对乐乐的“揭短”,是怎样处理的呢?
妈妈没有生气,也没有糊弄乐乐。她给乐乐道了歉,向乐乐承认自己确实做得不够好。又和乐乐一起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如实说明哪些是妈妈的过错,哪些是乐乐的欠缺。这样的交流,乐乐当然乐于接受。
这种家庭交流模式,和过去,和古代有着天壤之别。
它可以使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提高家庭亲和力;可以让家庭成员都享有话语权,使个人的尊严得以维护。
当代家庭中,“平等”无疑是调整家庭成员关系的金钥匙。也是家庭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这位妈妈的做法,可以给当下许多家长深刻的启示。
这样做,不会伤大人面子吗?
不,恰恰相反,大人有面子,孩子也有了面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58029/a2dd0f77e7d71a17.png)
齐帆齐微课第5期28天第(4)篇累计(1548)字 共计(6098)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