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有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这句话,来概括这本书要表达给我们的意思,可能会不太准确。从本书中可以看到,以前的那种优秀品质正在被另一种优秀替代,书中描写那些名校的宗旨,都是以培养未来的领导人为目标。
不可否认,那些优秀的人成为领导者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生活。过去哈佛培养出来不少优秀的领导者,罗斯福总统就是在这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正是这些学校培养出了那些优秀的领导者,所以才会以这些优秀的人为后来者的榜样。可以看到每年的开学季,那些名校都会请一些本校毕业优秀的代表,为这些新生做一场精彩的演讲,以此激励他们。
作者用自己的观点对此做了批判,他认为现在的学生,在还没有学会认识自己之前,看到那些成功者的光环,却不知道那些成功者走的路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在接受了这番强化教育,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轻易地跟风而上已是必然。
在书中作者对金钱的观点也让人深受启发,人们离不开物质需求,特别是那些不怎么富裕的家庭,他们的父母就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上名校,将来有一个好的收入,自己以后也好有个依靠。高昂的学费,已经足以拒绝那些支付不起的家庭,负担起的那些家庭也会算一笔经济帐。
付出了巨大的投入,就想要在未来能有好的回报。现在的教育投资已经占据家庭的主要开销,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诸多国外的移民带着本国的文化与美国的本土文化交织在一起,精英文化自然会成为一种主流,受人们追捧。
出生在一些富有的家庭中的孩子,可能不用考虑经济上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创造出非凡成就的人,大多生活在富裕家庭。他们不用为生存而发愁,也正是追逐金钱的欲望,让人们止步于自己的梦想。
作者的父亲是一个大学教授,他应该是幸运的,当他进入大学时与父亲谈话时,表露出自己的想法。他表示要上法学院,将来可以做律师,但是他又不希望自己成为律师,只是知道律师的收入高。他的这一想法遭到了父亲的批评,父亲对他说,你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是做不好的,只有你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才可以把它做好。
虽然有一个开明的父亲,作者也经历了不少的错误选择,起初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他觉得只学这两门课就可以了。可是他不知道,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学的面广,接触相关的信息足够多,而且要融汇贯通,才可以把知识理解的更透彻,使自己的思路更开扩。
作者认为在年轻的时候,完全可以给自己放个假,让自己走出原来的圈子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圈子,这样才可以看到更多自己看不到的世界。世界这么大,我们应该去看看,这不仅是作者的声音,我们身边都不乏有这样的事例。

“我们所学的在10年内就会被淘汰,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这是哈佛学校的校长萨默斯告诫学生的话,事实上,以现在的社会发展速度,那些所学的知识,可能用不到I0年,就会被在淘汰掉。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要学会如何学习,只有增强自己的学习力,才可以提高个人的竞争优势。
可能有人会说,你不是说不要功利性的去学习,怎么这会儿又提到竞争。这一点并不矛盾,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不含功利的学习,是告诉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而学,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而不是放弃学业。前面说的给自己放假,也是要告诉我们学会从熟悉的环境中跳出来看自己,这也是认识自我的一个方法。
在书中看到,我们做事情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更完美,还是真正的去把事情做好。我看到了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思考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看到了别人的思考,自己又从这本书里面有什么收获,这是至关重要的。
一本书写的再精彩,那也是该书作者思考的结果,做为读者,如何从书中吸取精华,做到去粕取精,这才是关键所在。从书中可以看到,优秀的品质是一步步修炼出来的,大学之路的跋涉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就目前的淘汰率来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会无缘跨入大学的门槛。
这些被淘汰者就是弱者吗?显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反而有许多上学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在走上社会以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创造了自己人生幸福的生活。看那些被人们寓为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人,学习力才是一个人能够不断成长的基础。
相信我们都有过做一件事进入过忘我的境界,想一下为什么会那样,如果不吸引我们,怎么会使我们进入那种状态。道理往往就是这么简单,只是我们忘记了这些道理都是人们实践才得出来的,不去亲自实践,那些道理也只是别人写出来的而已。
没有实践的学习,也是走个形式,对于流于形式的学习,我们可能太熟悉了,以至于忘记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看那些呀呀学语的幼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所有的一切对他们都是新鲜的,这时候的学习力是最旺盛的。寻找自己的那份童真,挖出丢失的好奇心,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网友评论